在全台地價最高的台北市信義計畫區裡,一塊價值將近20 億元的240多坪土地,竟不是趕緊蓋成豪宅,而是讓台灣農運先鋒楊儒門打造成有水牛耕種稻麥、蔬果的3層梯田,而這與台北101大樓毗鄰而立的「城市梯田」藝術計畫,還將展出至今年8月。
而早在2008年7月,他創立的248農學市集,就把20多位遠在偏鄉的產地農友,聚集到台北忠孝東路4段248巷內的一塊小空地, 直接與消費者互動。
4年半下來,這個可讓農友過好生活、消費者健康吃的「產地直銷」新平台,不但在台北東區和天母、板橋、新店和淡水等處遍地開花,還進駐新光三越、誠品等設櫃,楊儒門計畫,未來5年還將新增40處以上的據點!
目前,全台約有33個農學市集,但同樣的「產地直銷」模式, 為什麼248不但能賺錢,還能快速複製?
楊儒門原本要做的是農業網站,但在規畫網站內容時,他才發現行不通。正為此煩惱時,楊儒門去香港時,意外發現香港竟有不少的農學市集,看到市集裡的農友與消費者直接溝通,讓楊儒門有了新的動力。他一回到台灣,就去拜訪當時已經成立1年的台中合樸農學市集,讓他更確認要推廣台灣農業、改變農友生活,「市集」是一個比網站更可行的管道和方式。
於是,楊儒門又找到朋友引介, 認識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在說明農學市集的理念後,章啟明很大方的把忠孝東路4段248巷一塊閒置空地,免費借給了楊儒門,這也是市集取名「248」的原由。
省下土地租金,沒有經驗、手上只有5萬元經費的楊儒門,靠著人脈和衝勁就開市了。一開始,從4位市集工作人員、到20多位擺攤農友,都是「友情相挺」,也就是每週2天的營運與人事費用全都「自掏腰包」,而那僅有的5萬多元經費,光拿來租20 個帳篷就幾乎用掉一大半,還去請了樂團來現場演唱造勢。可是,進「篷」的消費者愈來愈少,接著農友、工作人員也開始退出。最慘時,參與農友只剩下8人,才營運2個多月,市集就已經快撐不下去。
楊儒門表示,當時也認真想過是不是該收掉,認賠算了?不願就此被打敗的楊儒門心想,要解決錢不夠用的問題,「不如去找人捐款!」這麼想的楊儒門,找上一位經營公司有成的友人,但這位朋友拒絕捐款,楊儒門不放棄,改而請他傳授經營的方法,「他告訴我3 點,一個是成本概念,二要有收支表,最後要有對未來的展望。」
聽完後,楊儒門馬上檢視市集的支出項目,此舉節省了不少開支。對於成本更有概念,不僅設備和材料是成本,人事、時間也都是要考量的成本。經過2個多月的磨合,248農學市集就從原本的虧損狀況,達到損益平衡。「也是有了成本概念以後, 我們也慢慢知道要如何幫助農友去行銷,因此參加的農友也就愈來愈多了。」楊儒門說。
全台的農學市集經營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是以教育、推廣為主,1個月可能就擺攤1次,但248農學市集卻以「要讓參加的農友可以過生活」為目標。因此,248農學市集積極拓點,並且與百貨公司、飯店、餐廳等進行合作。
楊儒門笑說:「人家都說,我們就是娶某包生子。」農友來了,後續的銷售與推廣,248農學市集都會幫忙,還會協助農友訂出合理價格。就是希望農友可以藉由參加248,找到未來可以長期合作的通路,就能夠回家專心種植,產地直銷,不需要再依靠市集的幫忙。
要經營好農學市集,楊儒門認為有2個重點:
1. 市集設點:不管是假日才擺攤的農學市集或是實體店面的農學園,都需要選在對的地點,才能吸引目標客群來消費。
2. 抽成模式:248農學市集參考國外市集的例子,參加市集的農友要付10%的營收給市集,市集這10%的收入就是用來發放工作人員的薪資以及場地維護的費用。而農學園或是百貨公司的櫃位,則是與農友協商後,會抽取3成的營收, 用以支付在百貨公司設櫃與店面營運的各種費用,而若有剩餘的資金則會用來準備下一個據點或店面。
4年多來,248農學市集已經從台北東區的一個小市集,擴張成7 個農學市集、擁有3家的實體店面農學園、1個生態教育園區,還打入信義計畫區的百貨公司,在A11 館設櫃,今年5月也即將進駐誠品,楊儒門表示,今年預計再新增6個據點(農學市集與農學園),3月馬上就在新竹要開辦新的農學市集,而未來5年,248農學市集將以50個據點為努力目標,讓更多安全、友善的農產品能夠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