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賣出一億三千多萬台平板電腦、六億多支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正在改變醫療服務的面貌。
台北國泰醫院,五十七歲的外科部部主任李興中拿出iPad,登錄帳號、密碼,旋即啟動他的「貼身秘書」——院內的行動醫療資訊整合系統。
打造醫生的貼身秘書
身為外科醫師,他每週平均要開五十六台刀、看至少一八○個病人、開十幾次大小會議,每天又要巡視住院病人,還有教學……,忙個不停。他手上的這台平板電腦,讓他工作更順暢。
一年多前,國泰醫院開發系統,花七六○萬元購置iPad,讓三七○位主治醫師都享有「貼身秘書」,幫李興中與其他忙碌的同僚解決許多難題。
購買iPad,加上建構院內無線網路,僅僅花了一千多萬,大約只是一台磁振造影(MRI)儀器七分之一的價格,就大大改變了醫師的工作。
以往,李興中得抄記當天開刀排了哪些病人。現在,手指一按,iPad會告訴他今日要動手術、該做檢驗、住院的病人各是誰。
他走到哪裡都帶著iPad,隨時掌握住院病人的狀態。
例如,在等電梯的空檔,隨手在iPad一按,螢幕上立即顯示即將巡房探視的病人資料。譬如,病人先前在國泰醫院就醫的歷次診斷內容、這次是因為什麼疾病入院、是否需要隔離、體溫、呼吸、心跳如何等。一進病房,他就能立刻掌握狀況。
這套系統還會將病人在門診住院期間,做的各項檢查數據,繪製成趨勢圖,讓醫師清楚掌握病人的生理數值變化。
「我馬上知道,一目瞭然,」李興中邊說邊按選iPad,螢幕顯示出某個住院病人的狀況。
病歷、病情隨身攜帶
行動醫療也幫助他建立更好的醫病溝通模式,增進查房品質。
以前巡房時,李興中必須翻閱病人厚重的病歷,從眾多資料中找到他要的影像照片。或是得勞師動眾,讓病人與家屬移到病房護理站,利用護理站的電腦,查看檢查報告。
現在,他可以從iPad點選病人做的X光、超音波、大腸鏡等影像檢查報告,在病房解說病情。
「直接在病床前就可以解釋,告訴病人瘜肉在哪裡,」李興中很滿意新工具帶來的醫病溝通品質。
這天下午,還沒走進病房,巡視一位六十九歲阿嬤的術後狀況前,他就先以iPad查過這位病人的資料,不必到護理站拿病歷,邊翻邊問。
他直接走進病房,確認阿嬤是否排便、進食等情形後,伸出手與阿嬤的家屬相握,恭喜他們,阿嬤幾天後就可出院。家屬鬆了一口氣,露出笑容。
「現在是多面向、跨領域的醫療資訊整合,」李興中說。
從國泰醫院一路往東,在繁華的信義區,北醫附設醫院的二五○位主治醫師,人手一支醫院分發的四.三吋智慧型手機,搭配每個月吃到飽網路服務方案。讓醫生不論在院內、外,都能掌握病人資訊,與醫院溝通無距離。
「我們積極在發展行動醫療,」剛結束一天的看診,北醫附設醫院醫務副院長羅文政,談到此話題,沒有倦容,興致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