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四成癌症病人並非死於癌症,而是營養不良。
癌症病人該怎麼吃?如何增進食慾,減輕不適?
早上起床後,一碗香菇山藥粥,搭配一杯胚芽豆漿及優格蔬果沙拉。午餐,炒一盤櫻花蝦炒飯、木耳肉絲,配上海帶菇筍湯。晚餐稍微變化一下,煮個紅豆五穀米飯、雙色花椰菜,再燉一鍋地骨雞湯慰勞自己。餐與餐中間,還可吃些小點心,如紅芋奶露、首烏芝麻糊等,補充熱量及營養。
這麼豐富的菜餚都是專門為化療病人設計的。誰說癌症病人一定得吃水煮青菜?對癌症病患而言,食物營養尤其重要。
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若吃得好、營養足夠,有心情比較愉快,維持體重,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
研究也顯示,早期的營養支持,不但可提高放射線療法完成率,還可減少住院天數(從13.5天減至3.2天)。
但另一項研究竟指出,約四成的癌症病人並非死於疾病本身,而是營養不良。
不少病人迷信所謂的「飢餓療法」,認為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或是在罹癌後改採生機飲食或吃素。這些錯誤認知,都可能使身體因營養不良,或攝取不足而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而送命。
事實上,對抗癌症,不同階段各有因應的飲食對策,只要掌握原則,一樣能吃得開心又健康。美國癌症協會強調,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就是最好的營養原則;甚至還要「多吃」,蛋白質攝取應比生病前增加50%,熱量多加20%,做好應戰的準備。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張璦書說,她都會建議病友,可以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把自己每天吃什麼,有什麼身體反應記錄下來。還可做些變化,例如她在接受治療時,計劃一天至少要吃一顆蛋,就每天用蛋做不同料理,蒸蛋、炒蛋、荷包蛋等;或是醫生要她多喝水,她就加些枸杞、紅棗,有味道,喝起來也比較開心。
不同階段的飲食原則
準備期:從診斷到化、放療及手術前
●飲食重點:蛋白質及五穀根莖類為主,再視情況補充蔬果。
這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維持體重,且因為手術與化療會造成身體組織嚴重耗損,需要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幫助修補、重建受傷組織。
譬如每日飲食指南建議魚肉豆蛋每日4份,這時可改成5份,每日攝取的奶類可增加到兩杯(1杯240cc)。
至於蔬果,因熱量少、易產生飽足感,在這時期只能做為配角,還是需以蛋白質與五穀根莖類為主,以免維持不住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