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張璦書一得知罹患乳癌時,全家都亂了。
每天晚上,先生、孩子焦躁地走來走去,又不知如何和她說話,她忍不住叫全家集合溝通:「媽媽生病了,但不代表馬上會死掉,但我將來有一天會死掉,每個人都一樣。這只是一個難關,你們上班的繼續上班、上學的繼續上學,只需要晚上輪流陪我。」
有宗教信仰的她繼續對孩子說,「你們是上帝給我最好的禮物,有一天我們會在天國團聚,」語畢,張璦書忍不住哭出聲來。
每年10月,和張璦書一樣勇敢的乳癌患者站出來現身說法,社會名流也紛紛繫上粉紅絲帶,提醒女性同胞做好乳房自我檢查。乳癌防治的確需要重視,因為乳癌發生率多年來穩踞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死亡率排名第四,每年約6000名新增的乳癌病例。
乳癌發生率不僅高,還逐年成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標準化發生率從1995年每十萬人27.9,攀升到2005年每十萬人口為49.2,每年約以7%成長。
好發年齡約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是台灣乳癌另一特徵。在歐美,三分之二的乳癌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而台灣則相反,乳癌發生的高峰一直落在40~49歲,比歐美年輕10歲左右。
但台大腫瘤內科主治醫師盧彥伸提醒:「下個10年,中年女性將是台灣乳癌的主流,」過去,乳癌被視為歐美女性較易發生的癌症,但隨著台灣年輕女性發生率「超英趕美」後,中年女性即將是下一個高峰族群。
乳癌不像肺癌只要戒菸就可以降低罹癌機率,「乳癌是不能預防的,每個女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得到乳癌,」台大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說。
當然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循,媽媽或姊妹曾經得過乳癌通常被列為高危險群;肥胖、抽菸喝酒,以及未曾生育哺乳過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偏高。
還有一些增加罹患乳癌機率的因素較少被探討。例如夜貓子的女性也要考慮調整作息,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在《乳房診治照護全書》中指出,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正式將熬夜列為可能的致癌因子。因為夜晚工作不睡的女性暴露在日光燈下,會抑制一種在夜晚產生的荷爾蒙褪黑激素,血液中的褪黑激素一減少,乳癌或其他癌症的機率會增高。
正因為乳癌無法預防,且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罹患,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成為重要防治途徑。況且國健局的統計資料也發現,台灣乳癌被發現以第二期最常見,早期乳癌(即零期與第一期)的檢出率遠低於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