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多人在談三星經濟學,有些可以學習,有些也要小心避免。一方面韓國在全球影響裡上升,但另一方面它們的社會正在撕裂中,選舉民調結果幾乎是一半一半,代表出現很大的問題,這問題就是大財團化。
1997年時韓國經濟出問題,國家為了生死存亡,決定整併企業,於是培養了五大企業,占GDP可能超過一半。但只有5%的人能在這五大企業工作,另外95%人就進入中小企業,這些人在社會階級裡頭,立刻屬於沒有未來的那端。
韓國幾乎沒有什麼公立大學,他們念私立大學的費用比台灣多兩、三倍,所以他們年輕人普遍覺得沒有未來。韓國人有兩大考試,一次是大學入學,一次是五大企業考試,一旦沒考上也沒有未來了。韓國年輕人的「沒有未來」感,不會比台灣更差,台灣是集體覺得沒有未來,但韓國是5%跟95%的差異。
台灣的中小企業力量強大,只要當了老闆,你還是會覺得明天充滿了希望,只是年輕人不習慣,還沒準備好要當老闆。但在韓國,你連拚的機會都沒有。
三星這樣的大企業替韓國帶來的某些社會問題,不一定是台灣想要的,但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不只是垂直整合,更重要的是企圖心。台灣產業過去在Wintel架構占有絕佳位置,可是沒有危機意識,我們很少看到台灣IC產業有龐大研發中心。另外,也沒有大量培養市場人才,因為都是B2B產業。
但三星這麼龐大的企業,它知道如果只是做代工、零組件,沒辦法支撐這麼大的體系。所以就試圖做到終端產業去,揣摩歐美怎麼做事情,文化中還需要什麼?它要提早把國際市場人才培養出來。這一塊宏碁、華碩都有在做,說不定未來我們都有這機會,畢竟三星走出來了。
這條路成功後,間接帶動出來的是流行文化,我覺得韓國不是先有流行文化,才有三星,應該是倒過來。三星成功了,有能力贊助這些活動,它用流行文化,試圖透過行銷把產品帶出去。
韓國企業加上流行元素,把所有東西一起帶到國際舞台。這些流行藝人、組織團隊,有資金做後盾,有眼球曝光,學到最新的文化。我一直在看江南大叔為什麼成功?他完全抓住了西方的流行元素,最重要的部分是顏色。
韓國流行文化中有幾件事是台灣要注意的:第一,我們在運鏡的時候都非常遠景,它們都拉很近。另外它用盡所有調色盤裡最開心的顏色,這些就是西方人喜歡的開朗樣。回頭看台灣的行銷元素,鏡頭一出現都是藍色,包括棒球隊,為什麼線條老是那樣設計?為什麼總是穿藍色?
我是先了解廣告產業,再倒過來了解行銷產業,然後才了解內容產業。我發現內容產業只能跟人家整合行銷,很難單獨賣,所以行銷要起來,就要有大企業,因為它有東西要賣。這就是B2B和B2C的差異,台灣最可惜的是在中國崛起時,沒有趁機走向B2C,希望東南市場崛起時還有機會。另外中國市場還在擴大,還是可以去試。
簡立峰
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現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從研發到市場行銷,對於創新議題有許多深入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