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年長病人,幾年前出車禍顱內出血住院,出院後找醫學中心神經科名醫門診追蹤。病情穩定,逐漸不再回診後,重度憂鬱症狀出現,因距離問題轉來我的門診。我檢視過去用藥,發現名醫有開抗憂鬱藥物「百憂解」。
病人在車禍前經營事業成功,沒有憂鬱病史,個性開朗外向。詢問病史後,判斷是車禍與腦傷導致憂鬱症狀出現,名醫察覺了,所以加顆憂鬱症藥物,但藥物作用時間不夠久,停藥就復發。
兩年來,我為他調整藥物,嘗試有效的最低藥量。一年前試圖停藥,不成功。現在,他可以清楚描述他的大腦狀況,已接近車禍前最好的狀況,朋友也都觀察到他的變化。要不要停藥呢?哈哈,再觀察一陣子吧。
我治療的是憂鬱症嗎?也算,他有明顯的憂鬱症狀,原來喜歡參加的活動,有陣子都不太能吸引他出門。但也可以說我們治療的是「腦傷」。車禍帶給腦細胞細微傷害,損害錯綜綿延的神經連結,在他身上造成憂鬱症──雖然現今科技還無法證實。
腦傷會造成憂鬱症
憂鬱症藥物治療腦傷?第一個「三環抗鬱劑」imipramine在1955年開始用在憂鬱症的人體實驗。直到1992年,人類科技才能以較充分的證據,證明成人的大腦細胞也有新生、再生的能力(neurogenesis)。而抗憂鬱劑,就是科學家最常用來加速大腦新生的化學成分。
二、三十年前的教科書都還會寫著:多達1000億的腦細胞,在出生後就不會再增加,死掉一個就少一個。20年前劃時代的實驗技術,才打破這根深柢固的迷思。科學家發現,負責記憶、學習、空間感、認知行為的「海馬迴」,是最主要密集進行神經新生作用的區域,其他大腦新皮質區、小腦就很少自然發生。
20年來,腦科學研究持續爆炸性湧出。最近的概念是:海馬迴的某個區域,齒狀迴(dentate gyrus),常態性頻繁進行神經新生。而這些新生細胞的存活率,以及能不能整合進原有的神經系統,不只會影響海馬迴,還會擴及主管恐懼的「杏仁核」,以及調節身體許多機能的 「下視丘」──這區域會影響最近熱門話題的「自律神經功能」。
神經元的再生率與存活率,神經突觸的長短,神經膠質有無受損,相關基因的甲基化,都會影響大腦功能。頗為一致的發現是:慢性壓力會帶來負面影響,而抗憂鬱劑可以緩和壓力,甚至腦傷、老化,對神經新生的抑制作用。
只是,神經「長好」的速度非常慢。新生神經元要把觸腳延伸到細胞長度的百倍、千倍距離,引導到正確的位置,就單一細胞來說,這是漫漫長路。憂鬱症藥物往往需要一個月成效才會出現,最好連續服用半年以上。有些重症病人得更長期服用,反映神經新生的速度緩慢。
我這位病人,或許腦傷影響層面大於車禍壓力引起的憂鬱症,加上年紀較大,大腦的神經新生作用不如年輕人──事實上,老人憂鬱症比例比年輕人高,自殺率也高,但常被忽略。還好他有耐心等待,終於等到藥效發揮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