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示範區」三月二十七日出爐,現行「五海一空」(基隆、蘇澳、台北、台中、高雄及桃園航空城)第一階段七月底先行;在不排除任何地方設置的可能性原則下,最快年底第二階段上路。「自由經濟示範區」被視為現階段台灣經濟轉型重要方案,其意涵為何?由來如何?區域如何界定?如何實踐?未來成敗路又將如何?值得深究!
意涵:顧名思義,以「經濟」相關項目為主軸,在一定區域內先行先試自主開放,藉法規鬆綁、管制解除、稅負優惠等,讓人流、金流、商流、物流⋯⋯自由活化,吸引投資進駐並創造產業生機,更整備國際接軌氛圍,以達提升產業競爭力、避免國際經貿邊緣化之目標。若示範成功,則以擴大至全國為最終目標。如此以「示範區」模式運行有極大好處,橫觀之,反對者無由反對;縱觀之,成留敗退、彈性調整。
由來:再縱觀台灣光復以來的經濟發展,前後經歷三波自由化的重大轉型。1960年代「出口加工區」內進行法規鬆綁、稅負優惠的「主動自由化」,使農業轉工業、入超變出超、失業成充分就業、經濟快速增長、民眾所得極速提升。而1980年代美國壓力下的「被動自由化」降低進口關稅、放寬法規管制、開放壟斷行業,使台灣漸與國際接軌,建立經濟再起飛基石。
1990年代因全球化概念形成,再次的「被動自由化」,正式申請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此「複邊自由化」貿易氛圍,在進一步降低關稅,並大肆開放服務業,且逐步公營民營化⋯⋯下,台灣一步步跨入亞太營運中心的潛能地位。 當今,全世界都在玩開放解禁的「自由貿易」遊戲,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刻正面臨逐步被「邊緣化」的國際經貿困境。為突破困境,避免「邊緣化」危機,遂以「自由經濟示範區」模式運行,祈以朝向加入TPP之路邁進。
至於區域如何界定?如何實踐?未來成敗路又將如何?下回再予分曉。(續:請見六六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