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人數創十年新高,有訂單也不敢接
年輕人抱怨找不到工作,老闆抱怨找不到工人,這種經濟怪現象正在台灣四處上演著。
行政院主計處最新資料顯示,今年以來,二十到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高達一三·六%,是整體失業率四.二四%的兩倍多,約二十八萬人。同樣是主計處公布的資料,二零一一年二月的全台缺工人數高達二十三萬五千人,創十年來新高,其中製造業缺工十二萬三千人,服務業缺十一萬二千人。
去年,科技大廠大立光對外表示,門口徵才紅布條掛了大半年,顏色都褪成粉紅色了,釋出一千個職缺,還是招不滿。封測大廠日月光要找三千名工程師,大半年過去了,也只招到一千位。不只大立光、日月光找不足人力,很多科技廠都面臨同樣的缺工困境。
據主計處統計,二零一二年,企業缺工人數第一名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高達一萬七千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排名第二,缺八千六百人。
景氣不好,企業要擔心,現在,景氣太好,企業更要擔心,因為「空有訂單,卻找不到工人。」
(圖片提供╱新新聞)
生產線,沒人
只剩下外勞、老勞和建教生
曾經是金飯碗的科技業,招人卻愈來愈困難,主要是因為無塵室工作太辛苦,年輕人不願意值大夜班。
金融海嘯後產能大爆發的工具機產業,也深為缺工所苦。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黃業中表示,部分人力是被科技業搶走,生產線上就僅剩三種工人,一種是領基本工資的外勞;一種是頭髮花白,因人手不足而退休後重新找回來的老勞;剩下的就是梳著新潮髮型的建教合作學生。整個生產線的工人數目僅有應有編制的三分之一,即使滿手訂單,產能也開不出來。
車縫工,缺人
成衣大廠不得不設在海外
輪胎雙雄的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也歎道,「輪胎業屬於三班產業,即使月薪加上加班費最高可領到八萬元,年輕人還是不願意做。」如果連大型企業都找不到人,中小型製造業的困境,就更可想而知了。
率先回流台灣的全球行李箱龍頭廠萬國通路董事長謝明振,忍不住對外抱怨,招了三百位員工,結果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留下,因為大家不願意做「踩針車」的車縫作業。
找不到車縫工的頭痛問題,也發生在傳統成衣業。台灣區製衣公會理事長、德式馬董事長黃華德表示,成衣業製程無法自動化,需要仰賴人工,因此,許多成衣大廠只能設在海外。
缺少車縫工,讓成長爆量的MIT(台灣製造)品牌國民服飾Lativ,不得不宣布將訂單移到海外,從此不再MIT。
黃華德表示,人手不足不但讓企業不敢增加設備、擴大產能。產能無法擴大,又會造成訂單流失,如此惡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