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五月的報稅季節,有點擾人,但卻也存在合法向政府「A」錢的機會,報得好、報得對,你可以降低稅率,達到「少報就是賺」的目標;相對來說,如果不會報、又沒有做任何規畫,那麼,你就會被政府「A」很大。
舉例來說,李先生年所得五百五十萬元,按照「規矩」把免稅額、扣除額全數扣除後,所得淨額仍有四百六十萬元,今年稅率不變,初步試算,李先生需要繳交的綜所稅為一○六萬五千六百元。
但如果李先生懂得節稅「撇步」,讓所得淨額降至四百二十三萬元,就可以把高高掛的四○%稅率往下降一級至三○%,如此,李先生要繳交的綜所稅就變為九十一萬七千六百元,現省近十五萬元。
國際理財規畫顧問公司執行長李雨珊表示,高資產族群的收入來源通常偏重「理財」所得,包括租金、股利、財產交易所得及利息,面對所得稅申報時,這四項來源如果有做適當的安排或分配,就可以有效節稅。怎麼做?可以從以下兩大重點著手。
重點一:做好所得面的分配
很多高資產族喜歡買屋出租,此時會發生「租金所得」,如果個人的綜所稅適用稅率是四○%的話,當然稅負不輕。懂得用公司名義去買商辦,也是賺取租金收入,但因為房子是公司的固定資產,而該資產所發生的相關費用,例如貸款利息、手續費、房屋稅、地價稅、修繕、裝潢費用、折舊費用……,皆可列入「費用類科目」與收入相抵,倘這些費用高於租金收入的四三%(此為房屋租賃所得在綜所稅中的標準扣除額),這樣一來,用公司名義買房地產就會產生節稅效果。
另外要提醒的是,因為房屋相關費用最大筆的部分會是貸款利息,所以就算資金充裕,但為了節稅,買房地產最好還是運用貸款的方式來辦理。
再看股利所得部分,該怎麼安排?李雨珊表示,這牽涉到是否參與除權息的策略,一般來說,傳產股很多都有高殖利率特性,可扣抵稅額也偏高,在一七%至二五%之間,所以如果綜所稅稅率落在三○%或四○%的高資產族,就不建議參與除權息,可能得以賺價差為主。
至於財產交易所得方面的安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設立一家投資公司,然後把個人理財的部分,轉移到投資公司來做,這是因為公司稅率最高一七%,但是個人綜所稅稅率最高卻達到四○%。
利息部分,很多有錢人習慣把大筆的金錢放在銀行,但只要利息所得超過二十七萬元就要課稅,而如果適用的又是三○%或四○%的高稅率,要繳交的稅負當然高。
因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部分的金錢轉買保險商品,除了不用課稅外,又不用面臨二代健保補充費的問題,加上保險商品的利率一般來說都比銀行定存來得高,要真的細算相關收入,保險商品確實賺得比較多。
只是保險商品通常都要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如三年或六年,因此,得做好資金分配,不要把短期會動用到的資金,統統轉買保險商品。反正只要做好配置,就可以讓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並且也能達到節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