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在基隆長大,親眼見證五十年前的基隆港如何養活當地人,甚至撐起台灣經濟;但也看著它逐漸衰敗走入歷史,最後當地居民只能離開故鄉外出工作。這次自由經濟示範區把基隆港納入,我不希望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仁山感慨地說。
高仁山曾跟隨有「現代管理學大師」之稱的彼得杜拉克( Peter Ferdinand Drucker)做研究長達三年多,是他最後的助手。
資源猛砸,市場上仍拚不過
經建會推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五港一空」即將在七月上路,不過望著初步規劃的內容,高仁山卻直搖頭。「最初台經院提出的構想,是想先透過高雄港來開放人流、物流、金流,試試看在金融開放上會帶來什麼問題,或者能否帶動更多發展,之後再逐步將全台灣開放成自由貿易島。」
但現在經建會卻打算「五港一空」同時上路,雖然開放「物流」,但依然限制「金流」,讓示範區看起來就像是「自貿港2.0」。更不用說多點同時上路,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這些資源該如何分配、地方政府又能如何搭配,都讓人擔憂。
開放物流並搭配「前店後廠」,經建會打算透過示範區將製造業拉回台灣,「但我們的GDP中,大約只有二八%來自製造業,剩下七成都由服務業貢獻,製造業的毛利低、成本高,必須要有大量資金投入才能撐起來。」高仁山說,加上台灣本身沒有足夠資源,人力成本也不比東南亞國家低廉,即使政府不斷將資源砸在製造業上頭,一樣很難在市場上掙得一席之地。換句話說,台灣在製造業的發展,已經「走到頭了」。
港口的功能,是把人帶來消費
高仁山感慨,台灣的產業轉型喊了十五年,二○○○年開始說要推廣知識經濟,透過知識經濟帶動服務業與文創產業的進步,但是一直到現在,轉型轉不成、知識經濟也沒個影子,政府卻還停留在依靠製造業發展的思維,撐著已經走下坡的產業。
不要製造業,那台灣可以要什麼?高仁山直言,日本的橫濱與長崎過去都以自由貿易港起家,但港口並不會只停留在提供「物流」上,「畢竟只有『人』才花得起錢,港口最大的功能應該是把人帶來這裡消費,才能刺激地方的經濟發展。」而要讓人願意來花錢,港口必須與地方城市特色結合,發展出有特色的觀光旅遊或是有品質的服務業,才能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
「以基隆港為例,基隆港規模不比高雄港,要做物流,兩個貨櫃就塞滿港口。近幾年雖然有郵輪停靠,但是一下船人就直接載往他處消費,對於當地沒有一點幫助。」高仁山說,如果基隆當地可以發展出雨都的特色旅遊,加上文創商品,就能讓港口帶動城市發展,提供當地更多就業機會。
與其賣加工,為什麼不賣設計
他強調,示範區應該和台灣整體競爭力做連結,「我們不能繼續追著別人的老路跑,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藍海』。」要能吸引外國廠商到台灣投資,台灣本身得要能提供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高仁山舉例,例如台灣的蘭花育種享譽國際,政府就應該讓蘭花產業形成群聚效應,吸引國際產商來台灣設點,甚至發展農業觀光,才有辦法開創新的就業機會。
「台灣現在的困境在於,政府無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年輕人的起薪低、工作機會少,導致多數人寧願出走。」高仁山直言,他在美國擔任過研究助理,深知國外薪資水平比台灣好太多,如果不是身為長子必須擔負家庭責任,也不會回來台灣工作。但台灣並非沒有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他強調,想要留住台灣的年輕人,政府的政策應該要能提供他們發揮的空間。
高仁山說,「經建會提『深層加工』,但為什麼不是『深層設計』,台灣的年輕人很有創意和創新的勇氣,別人賣茶壺,一個一百塊以量制價;他賣的是經過設計、限量製造的茶壺,一個一萬塊不怕沒人跟他買。」這種創新的行動力,才是未來台灣最大的競爭力,示範區與其要開放外籍白領勞工,倒不如引入年輕人的創意能量,「繼續搞製造業,只是讓台灣再停滯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