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
情境:
五歲的小花回到家,難過又生氣地跟爸媽說:「為什麼我覺得班上的王小明畫的圖明明比我差,可是,老師每次都是選他的畫做為前三名來表揚,不選我的畫的呢?」
解決方法
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黃月美認為,當孩子有情緒的反應時,首先,父母要做的是「同理孩子」,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或是認為孩子說出某些聽起來似乎不合宜的話,將來就會成為一個品性惡劣的孩子。黃月美系主任、高家斌副教授與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李鴻章皆表示,如果遇到上述狀況,家長不妨試試看以下的方法:
STEP 1
家長自己必須先做好心態調適。有些家長一聽完孩子描述,可能就氣沖沖地馬上認為一定是學校老師不公平!
事實上,大多時候家長並不在教學的現場,可能較難了解老師選出某些小朋友的畫作來表揚,除了主觀的審美觀外,還包含主題性,也可能單純是老師希望選出較為代表性的作品,提供給大家看,不見得是為了要分出勝負優劣,因此,自己孩子的作品沒有被選上,可能是相較之下,作品的內容還不夠完整,或是跟主題的切合性沒有那麼高。
STEP 2
請孩子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帶著孩子一起關注他自己的作品。這麼做也等於是先帶著孩子認識自己,同時也讓孩子有機會跟家長一起分享他畫了些什麼,爸爸媽媽可以一邊欣賞孩子的作品,一邊問問孩子「告訴爸爸媽媽,那個部分是你覺得自己畫得最好的部分呢? 」,如果孩子在畫紙上已經畫了很多東西,像是山、海、小樹等,家長也可以指出認為孩子畫得很漂亮的部分,具體讚美孩子的畫畫技巧。
STEP 3
邀請孩子一起回想那位受到老師特別表揚的同學畫了些什麼。這麼做也是在教導孩子能夠欣賞他人的長處與優點。
「王小明是不是畫了什麼跟你不一樣的東西呢?」孩子此時可能比較能靜下心回想:「喔!王小明好像多畫了蝴蝶。」「那麼,你下次想不想試試看畫出自己喜歡蝴蝶的樣子,或是再畫些你喜歡的小昆蟲呢?」最後,家長可以一方面與孩子討論,一方面繼續鼓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一起思考下一次他可以做出哪些具體努力的方向!
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李鴻章副教授進一步提醒,爸爸媽媽可以藉機教導孩子每個人看同一件事情,都可能會用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同時,要讓孩子知道「有人畫得比你更好,但是,不代表你自己畫得不好。」此外,當孩子本身的自信心不足,較容易產生羨慕、嫉妒他人或與他人比較的心態,因此,爸爸媽媽應適時引導與協助孩子找出屬於他個人的興趣或能力,讓孩子有自我發揮的空間。
勿藉貶低他人來稱讚孩子
此外,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不經意地藉由貶低他人來讚美自己的小孩,這也是非常不合宜的。例如,跟孩子說「你畫得很好呀!不像誰誰誰家的小孩,畫得才差!」爸爸媽媽應該要告訴孩子,追求自我進步、想要畫得更好是很好的態度,但是,追求進步是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而不是一昧地跟其他人做比較唷!
情境:我的孩子,輸不起?
我家孩子常常在玩遊戲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快要輸了,就會發脾氣,希望遊戲重來,甚至站起來說他不玩了,該如何培養他能夠尊重遊戲規則、玩伴以及擁有輸家精神呢?
解決方法
黃月美系主任表示,每個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對於所謂遊戲的輸、贏是不會有感覺的,他們學會了解輸、贏的意義,一定是從大人的表達與教導而來,因此,家長平常在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就應該將重點放在肯定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的創意發揮,引導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找出樂趣。
這麼一來,孩子就可以在過程中獲得自我成就感,同時也是在慢慢建立起自我的自信心,而不會一股腦兒地只追求遊戲最終的輸贏結局。
鼓勵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而非只看成果
長庚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常雅珍助理則進一步指出,其實孩子的「好勝心」往往真的是父母親所造成的,她與我們分享她的經驗,她曾經教過一個孩子,有一次考試得到九十四分,卻邊哭邊拿著考卷跑來跟她說:「老師,這不是我的考卷!」可是那張考卷明明是他的。
如果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為什麼孩子今天會有這樣的反映,也許就是因為當孩子把考卷拿回家後,爸爸媽媽看到這樣的成績不滿意,因此而責罵他,或是習慣性地拿孩子與他人做比較。
再回到上述的情境中,如果孩子總是無法面對自己玩遊戲失敗的結局,爸爸媽媽不妨試試看在遊戲的「過程」中,就開始讚美孩子吧!例如,讚美孩子比上次玩得時候,懂得更多方法與技巧囉!多為孩子創造遊戲過程中美好的經驗,而非讓孩子感覺只有在他贏得到好結果時(例如,最後真正贏了比賽,或是得到最高分),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讚賞。
知足
常雅珍助理教授認為,知足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是要教導孩子如何珍惜自己已經所擁有的,第二個則是要教導孩子如何能從內心感受到真正的滿足,而非將快樂建築在慾望的滿足上。
情境:
孩子跟爸爸媽媽說,我比較想去當王媽媽(化名)的小孩,因為她小孩的衣服都比較漂亮,又可以常常出國去玩!
解決方法
善用隱喻故事教育孩子
常雅珍助理教授提醒,利用隱喻故事要有技巧!故事的情境不能跟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完全相同,否則孩子一定能夠感知到你是故意講給他聽的,在影射他,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更不愉快的反效果。
知足小故事(一)
從前從前,有一隻小貓咪與狗哥哥被一位好心的老爺爺照顧著,但是,小貓咪常常很羨慕住在對面的貓咪,每天都可以吃最高級的魚罐頭,住的地方又大又漂亮,她告訴狗哥哥說,她決定要離開老爺爺!於是她離家出走了,沒想到來到對面的住家,這家的主人完全不理會她,她又不好意思回到老爺爺的家,只好在街頭流浪,直到有一天,小貓咪看到了街上的尋貓啟事,才深深了解原來了解老爺爺一直在找她,是真正愛她、在乎她的。
常雅珍助理教授說,她與孩子分享完這個故事後,會問問孩子,你有沒有做過很像小貓咪做過的事情呢?與孩子充分的討論互動,讓孩子有機會主動地自己去思考反省,自己曾經做的或說過的話。
知足小故事(二)
從前從前,在一個鎮上,住著一個金哥與一個鐵哥,鐵哥總是覺得自己過得很窮苦,常常羨慕金哥,不但住在富麗堂皇的大宅裡面,吃香喝辣,而且每天上學都有八人大轎子抬著他去上學。
有一天,鐵哥在樹下睡著了,在夢中遇到鎮上的土地公,他又向土地公公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好,他很羨慕金哥的生活。土地公一開始鼓勵著鐵哥,跟鐵哥說:「你以後可以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這個鎮的縣太爺唷!會有更好的生活。」沒想到鐵哥一點都聽不進土地公公的話,並要求土地公將他的靈魂跟金哥交換,於是土地公答應讓他試一試當金哥的滋味。
鐵哥如願以償地變成金哥,一張開眼睛,有溫暖的絲綢棉被,又有佣人可以使喚,正感到萬分欣喜之際,卻發現自己兩條腿動也不能動!鐵哥才知道原來鐵哥從小患有腿疾,不良於行,這就是為什麼每天金哥上學,都要別人用轎子抬他的原因!
「從這個故事可以發現:並非有錢最快樂,我們不必羨慕別人,要相信當自己才是最好的。」常雅珍助理教授認為從這些隱喻故事可以讓孩子反省,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在的滿足,而非外在物質的享受。父母除了設計一些隱喻故事來啟發孩子,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提供「身教」,隨時懷抱感恩的心情,真誠的表達內心的謝意,提供孩子做好的楷模,孩子耳濡目染下,也會身體力行,心懷感恩。家長也可以隨時給予孩子機會教育,向下比較,讓孩子能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