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大調查》台南奪下最有價值縣市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台鐵火車例行停靠台南站,一位年輕的小夥子,與成大的學生一起走出後站,迎面而來的大學路,左手邊就是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午後的街道熙來攘往,熾烈的陽光,照在扛著幾袋行李的背脊上。他徒步往學校方向走去,「台南,其實也滿熱鬧的啊。」從建中到台大,在台北住了七年,這是小夥子對台南的第一印象。
當年到台南準備就讀成大學士後醫學系的他,正是現任台南市長賴清德。
「醫學分三層次,第一層是公共衛生,第二層是疾病治療,第三層是復健醫學……。」賴清德想從復健、再跨越到疾病治療的範疇,基礎教育告訴他,「醫學是讓生命增長歲月,復健則是讓歲月增長生命。」這看似有點繞口,非醫學科系的人,不見得分得清生命與歲月的差別,然而對賴清德而言,他的人生已標示著清楚的未來。
(圖片提供╱新新聞)
他的醫師性格
體內血液反壓迫、惜生命天性
他是礦工的兒子,父親在煤礦災變中早逝,母親辛苦撫養六名子女,從萬里的偏鄉學校,努力在高中及大學考取第一志願,更被家人期待能當醫生。在賴清德的想法,拿到成大的醫學文憑,就要回北部開業;但是,在戒嚴時期學生時代的他,就會偷偷看蔣渭水、賴和的書籍,應該就注定此生將與政治結緣。
如果說,賴清德當年考上的不是成大,而是台北、台中或高雄的學校,他絕不會走到現在當直轄市長,台南與賴清德,是命運的結合。畢竟,台南在日治時期,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更是「醫師」的養成所;醫師在台南獲得的尊重,以及高於一般階級的社會地位,遠超過台灣任何一個縣市。
說來奇怪,成大畢業後,賴清德沒有立即回北部開業,他選擇留在學校擔任主治醫師兼教授,更一路做到總醫師。外界認為,一九九四年首次省長民選,賴清德獲聘擔任陳定南台南競選總部「醫師後援會」總召集人;但實際上,賴清德只是中西區的醫師後援會會長,上面還有更資深的醫師,主導選戰後勤支援。
若說那是賴清德踏入政壇的關鍵,其實也不盡然,只是,從那時起,就有不少同業前輩,遊說賴清德認真考慮投入政治改革,並從參選民代開始。
不過,這與他的志向,卻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但醫生是救人,從政也是在救人,只是位置不一樣。
或許醫師與生俱來反政權、反壓迫、惜生命的天性,而且在「二二八事件」時,不少台南醫師仕紳被逮捕、拘禁或是失蹤,他們因政治迫害而被人們更加敬重,讓「醫生」成為社會的良心,這個傳統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賴清德在這個對醫生有高度景仰的土壤裡滋長,相得益彰,一九九六年國大選舉,他高票當選。
「能做一個讓自己血液會熱的人也不錯,」賴清德對投身政治,下了如此註解。「但說真的,當我還是年輕小子,初到台南時,並沒有預料自己的人生會是如此。」
他的勇於承擔
接下勸進和期待,改造大台南
《新新聞》專訪賴清德的五月十七日,當天凌晨台南地區適逢豪大雨,賴清德還在天色灰濛時,即通知市長辦公室秘書與相關一級主管,變更所有行程,立即前往會淹水的低窪地區視察,以及到可能會有土石坍方的山區巡視,直到傍晚回到市府,接待國外來的訪賓。在一般家庭正享天倫之樂、共進晚餐時,賴清德神情奕奕,臉上不現倦容,對記者述說著他與台南的一世情緣。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還會選擇這條路!」他與一般政治人物確實不太一樣,有些人常說自己踏入政治是不歸路、是意外、或是偶然,更有些政客說自己其實不適合從政,只要有機會就想離開。
「被勸進從政,我也推辭了很多次,但是有些路必須有人開,躲也不是辦法;從小學起我就不想躲老師,因為躲來躲去,到最後還是得做。」
二○○九年的某天,一場地方的喜宴,一位上了年紀的阿伯,趨身接近賴清德,「委員,我想跟你說一件事,」賴清德從西裝口袋拿出紙筆,準備記下這位老先生可能提出的陳情案,「十幾年來我一直支持你,但是聽說你要當人家的副手(改制後的台南市長選舉),如果是這樣,那很抱歉,我連你要連任立委,也不想再投票給你。」
賴清德的心中,著實被這句話給震攝到,他的政治哲學,「爭是不爭,不爭是爭」,他又要如何抉擇?當時民進黨內的民調,賴清德相較於許添財及蘇煥智兩位同志,與國民黨的市長潛在對手高思博、王昱婷等,有著較明顯的優勢。黨中央的勸進、支持者的期待,他無從躲避,醫生性格從血液裡噴湧而出,在面對有「開刀」風險的機率下,他最終選擇執行「手術」,期待讓生命更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