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食物的.能源的.投資的 大發糧財

《遠見雜誌》撰文=王一芝    

《經濟學人》警告:一場沉默海嘯已席捲全球

《Newsweek》形容:連富裕國家也陷於飢餓當中

《華爾街日報》調查:中印的需求暴增是糧荒主因

最熱議題〉過去一年,能吃的都漲了:玉米漲65%,黃豆漲91%,稻米更大漲200%,繼全球暖化、能源危機、次貸風暴後,糧價成為全球最關注的焦點。

最紅趨勢〉轉作有機、能源、基改作物,讓美國農民大賺糧財,成為全球最欽羨的新貴。《遠見》深入美國各大糧倉,帶回最紅的農業3大發展趨勢。

最嗆投資〉今年,賺錢要拜神農氏,如何投資糧財?《遠見》整理5大農糧投資標的,更帶讀者來到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見證榖市最前線。

最有潛力〉長久以來,台灣的農業技術與研發都已具利基,搭上這波農金熱潮,連年輕人都大量回流,加入品牌行銷,台灣將再次微笑全球。

糧荒 連富裕國家都感到壓力 /過去一年,所有能吃的都變貴了





「沉默海嘯席捲全球(The silent tsunami)!」

這是2008年4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故事,引用世界糧食計畫署(WFP)執行長希蘭(Josette Sheeran)的話當作標題,形容全球陷入高糧價的危機。

過去一年,所有能吃的都變貴了,玉米漲幅65%,黃豆漲幅91%,稻米更大漲200%,「最近18個月,糧食價格不只高漲,變動也很大,」美國穀物協會(U.S. Grains Council)風險管理專家何健(Robert Hodgen)今年5月初對近百位台灣穀物業者演講時提及。

有媒體形容,糧價的驚悚指數就像看靈異電影,可怕的是,專家警告:價格還沒到頂點,未來四年恐怕再創新高。

今年以來高糧價已經造成22個國家陷入動盪:海地總理因無法制衡糧價,遭國會罷黜。泰國農民怕收成的稻米被偷,請槍手當保鑣;巴基斯坦出動數千兵力護送小麥的卡車。印尼、菲律賓、埃及、喀麥隆、象牙海岸、衣索匹亞等,都曾爆發強烈的糧食短缺抗爭。

出口國擁糧自重,連富裕國也面臨糧食短缺





為了確保國內糧食不致匱乏,主要稻米生產國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反而調漲出口稅或限制出口,讓問題雪上加霜。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泰國還一度提議聯合其他四個稻米出口國,仿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組成稻米輸出國組織(OREC),未來的稻米可能有錢也買不到。

現在連日本、美國和新加坡這些富裕國家也都感到糧食短缺的壓力。美國《Newsweek》的農業專題中,就下了〈富裕但是飢餓〉(Rich but Hungry)這樣傳神的標題。

日本就面臨天然奶油短缺的窘境,新加坡吃免費齋飯的民眾大增三成,美國一些貧民也開始要孩子多喝汽水少喝牛奶,因為汽水比牛奶便宜。在義大利,每天必吃的義大利麵價格上漲20%,人民只好改吃其他食物。

許多人都在問,到底長期以來穩定的糧食價格為何而漲?根據《華爾街日報》(WSJ)最新的一項調查,53位經濟學家受訪者中,51%表示,中國和印度的需求是造成食物暴漲的主因,41%認為需求是造成食物成本上升的主因,20%的受訪者則將食物價格高漲歸咎於供給問題,另外有11%表示,這是投機行為造成的潛在泡沫。

新興國需求大增,但油價、天候卻不配合





著名的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農學系教授瑞馬斯瓦米(Sonny Ramaswamy)在接受《遠見》專訪時,把國際糧食價格走高的原因形容為「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意思是說,很多不相關的事情都集合在一起。」

首先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國民所得提高,對肉類的需求大增,但生產一公斤的肉品,必須消耗六公斤的飼料。

天候不佳,導致澳洲、越南等糧食大國出口量銳減。氣候變遷是科學家認為影響糧食生產的最大隱憂,因為隨變遷而來的異常氣候,導致乾旱、洪患等天災頻傳。

再來是供給減少,高油價引發生質能源走紅,大量農地與糧食作物轉供生產生質能源之用,陷入與車爭糧的局面。

另外,油價高漲也加重了糧食的運送成本。

美國穀物協會總裁兼執行長賀比(Kenneth Hobbie)舉例,2006年4月,從美國墨西哥灣運送到日本的運費,一公噸只要34美元,今年4月已漲到114美元。





景氣 美國農產出口將破1010億/在次貸風暴中,獨農業翻紅

繼能源危機、全球暖化、次級房貸風暴之後,糧食漲價與短缺已成為最受世界矚目的議題。

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演化到網路社會,但只要少了糧食,就足以讓文明倒退回農業時代。

在油價?破一桶135美元,推升糧價的此刻,《遠見》採訪團行過1萬2000公里,直擊美國各大糧倉,觀察美國農業的發展大趨勢,試圖藉此勾勒出全球大趨勢。

美國堪稱是全世界最大的糧倉之一,農產品出口額約達全球農產品出口的12.44%,其中中西部明尼蘇達州、伊利諾州和印地安那州更可說是糧倉中的糧倉,光這三州的農產品產值,就達239億美元。





印地安那州現場︰農業機械產業水漲船高





4月底,飛抵伊利諾州最大城芝加哥,然後搭乘巴士前往三個小時車程外的印地安那州。沿途廣闊到不行的農地,看起來仍荒蕪,遍地殘留著褐色乾枯玉米梗。

「連續幾天的春雨,延遲了今年玉米播種,不過接下來溫暖乾燥的天氣,有助於農民趕上進度,」從工廠開車抵達印地安那州政府農業廳辦公室的雷諾農機公司(Reynolds Farm Equipment)董事長雷諾(Gary Reynolds)說。

雷諾的農機公司是美國最大農業設備製造商——約翰迪爾(John Deere),在印地安那州裡最大的代理商。

從1955年、他父親開始,雷諾農具設備公司就代理約翰迪爾,提供銷售與售後服務,近2∕3的印地安那農夫都是他的客戶。

雷諾還記得80年代農作物欠收,農夫生活艱困,買不起大型農業機具,導致約翰迪爾的農業機械銷售一落千丈。但是20年後的今天,約翰迪爾受益於一飛沖天的糧價,去年營收成長25%,達240億美元,股價上漲88%,今年最新一季獲利更較前一年同期暴增55%。

約翰迪爾原訂今年夏天推出的最新全球定位自動駕駛系統拖拉機,現在也都預售一空,從付款到收貨幾乎要等一年。

「不過,我沒有像他們賺那麼多啦,只有10%~15%合理利潤,」身材高大、笑聲開朗的雷諾,談到營收,卻顯得有點內斂。

百業蕭條而農業興盛,應驗老農智慧





天天接觸農民的雷諾觀察,相較於過去,去年印地安那州農民的收入平均約增加40%。農民們把賺來的錢拿來買房子、買車子,改善生活,「但在這之前,農民會先投資農業機具,增加來年的工作效率,」雷諾說。

50年前,雷諾的父親告訴他,當美國各州經濟衰退時,中西部就會成長。事實證明雷諾父親沒錯,去年各州的經濟,幾乎都是負成長,而農業大州印地安那的經濟卻成長了5.3%。

「農業的成長,是去年印地安那州經濟最大的助力,」曾造訪台灣兩次的印地安那州副州長史吉爾曼(Becky Skillman)表示。

不可否認,農富時代真的來臨了。美國農業州已經感受到這樣的氛圍。

自從工業革命、工商業發達後,全球的農業就逐漸式微。在世界多數地方,農民的收入都是最低的階層之一。

可是從去年開始,一切都變了。全球面臨3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讓多年來一直向美國政府施壓要求補貼的美國農民,如今卻有愈來愈多人變成農業新貴。

美國農業部預測,美國今年的農產品出口可望激增23%,突破1010億美元,而農民所得可望比過去十年平均值高出50%。

看在其他陷於次級房貸風暴中的美國人眼裡,也不免眼紅起來。

明州現場:是農人、是科技人,更是商人





不同於亞洲農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勞,為了提升每畝單位產量,美國農夫幾乎集合了科學家、科技人和經營人的特點於一身。

住在明尼蘇達州的黃豆農夫梅爾(Perry Meyer),他的倉庫裡就放置了六部大型的農業生產機具。

梅爾指著不久前才花17萬美元(約新台幣518萬元)購買的自動插秧機說,只要利用手機,他就可以搖控這台全球衛星定位的插秧機,讓每一排的種植距離都間隔兩吋,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土壤及水利條件,調整肥料、種子的用量,除了避免資源浪費,也提高7%~15%的產量。

「手機一邊搖控插秧機,還可查詢最新穀物行情,」梅爾說,過去農民要花一整天在田裡,現在只要五至六個小時。

他分析,過去每個農夫平均要耕種3000英畝的農地,才能供給一家三口生活,去年穀價上揚,1500英畝就可以養一家子,「現在應該1000英畝就夠了。」





糧財 沾上一點邊的都賺錢 /不只農夫翻身,上下游都上枝頭





不只是農夫翻身,所有與農夫打交道的農業上下游業者,一夕間也全飛上枝頭。

全球基因改造種子、除草劑霸主孟山都(Monsanto)自年初股價創125美元新高後,上一季的獲利增長超過一倍,連競爭對手杜邦(DU PONT)與先正達(Syngenta)也都調高今年獲利預期。

美國最大肥料供應商馬賽克(Mosaic Co.)也是一例。直到2006年以前,馬賽克都在虧錢,被認為是農業領域最弱的公司之一。

過去一年卻跌破大家的眼鏡。隨著穀物價格高漲,帶動農田種植面積拉高,化肥需求跟著水漲船高,加上化肥原料成本因油價同步提升,肥料價格在過去一年大漲三倍多。

美國穀物加工巨擘ADM集團上一季獲利也是大增42%,旗下負責穀物儲存、輸送與交易的部門,獲利更銳增600%。

ADM的對手也荷包滿滿,像嘉吉(Cargill)獲利大增86%,邦吉(Bunge)獲利甚至暴增到原本的20倍。

「去年只要和農業沾上一點邊的企業,沒有不賺錢的,」一位分析師說。

看到代表農產品的DAX全球農業綜合企業指數一年內就漲了98%,遠遠領先同時期跌跌不休的歐美股市,資金也蜂湧而至。

根據芝加哥AgResource農產顧問公司統計,指數基金對穀物和肉類的投資在過去一年內暴增五倍,由2006年的100億美元增至470億美元。

農糧基金甚至被喻為是將再創2000年網路股的瘋狂商機。

上游:年輕人回流投入研發與現場工作





現在,不管和農業相不相干的人,都紛紛投入這個曾被視為「夕陽」的產業。

首先,年輕人開始回流。特別取個中文名字的明尼蘇達州農業廳廳長、每週末仍回老家耕種的侯勁安(Gene Hugoson)就觀察,過去30年,農場的父母都教誨孩子,不要成為農夫,因不易謀生。但從去年開始,許多年輕人願意回到農場,告訴父母說,「我想像祖父、父親一樣,成為令人尊敬的農夫。」

農業研究也從冷門變成顯學。印度籍的普渡大學農學系教授瑞馬斯瓦米指出,普渡大學農學系去年和今年的學生人數,分別成長了10%、12%,這是60年代以來最大的成長。

從去年開始,瑞馬斯瓦米也不斷上電視節目接受採訪,或在媒體寫專欄,「社會大眾對農業的興趣的確增加了。」





中游:轉賣投資,華僑也不落美國人後





有趣的是,過去沒有農業經驗的人也開始投入這個產業。

23年前就定居印地安那州的台灣僑胞莊振戌,本來經營中式、美式、比薩及冰淇淋連鎖餐廳。一年前,莊振戌觀察到糧價準備起飛,在距離印地安那州政府往南兩個半小時的地方,花了200萬美元,買下一塊150英畝的農地,租給農民耕種現在最熱門的玉米。

莊振戌不要農民一收成就用一英斗3.5美元的價格整批賣給穀商嘉吉,而是多付每英斗0.4元的保存費,等漲到每英斗5美元再出售,「農民不用付地租,但去年4萬美元的收入,必須付給我1∕3,」他算盤打得很精。

雖然附近的農地價格悄悄漲了兩倍,但莊振戌準備再買下一塊100畝的農地,「趁糧價高多賺一點,農地又可以增值,沒什麼不好。」

另一位是今年65歲的德利盟(Telamom)董事長陳敏佑,身為台灣僑胞的他,過去40年在印地安那州,把電信局外包業務經營得有聲有色。

兩年前,陳敏佑因緣際會成為一家環保公司的股東,看好生質能源的未來,投資成立生質柴油廠,一年可以生產5000萬加侖的柴油,加入美國的生質能源熱潮。

「這個產業中途插入很多非本行的新手,投注很多新資金,」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黃豆生質柴油廠業務經理穆林斯(Jeremy Mullins)說,從事穀物行業13年來,從未見過像現在這樣,很多人想跳入農業相關產業。

其實陳敏佑投資的生意,正是美國農民和非本行人趨之若鶩的致富捷徑之一。

下游:生質作物廢料做飼料,環保回收也是財





進入高油價時代,美國各地生質能源大行其道,乙醇提煉廠一座座地蓋。

站在明尼蘇達州南部溫斯羅普、由800位農民合資成立的HCP(Heartland Corn Products)生質乙醇廠內,每隔五分鐘,就有一輛載滿玉米的卡車,在廠外接受巨大機械手臂抽樣檢驗後,便將成堆的乾燥玉米粒傾倒入地底,傳送至輸送帶。

幾個小時之後,經過30幾道手續的提煉和蒸餾,生質乙醇就這樣被生產出來了。

明尼蘇達州農業廳行銷顧問格羅申(Ralph Groschen)表示,十年前,明尼蘇達州只有兩座生質能源廠,現有18座,產能7.3億加侖,還有18座正在興建中。

他也指出,明尼蘇達州八萬個農民裡,有10%投資生質乙醇工廠,所得大增,已有農民加碼投資,一人身兼好幾座乙醇工廠的股東。

提煉乙醇過程殘留下來的乾酒粕(DDG,Distillers Dried Grains),也是一門不錯的生意。

今年將近70歲的North Star運輸公司總裁達斯特倫(Craig Damstrom),曾被農業生技公司派到墨西哥,中年後回明尼蘇達州當農夫。

一年前,得知全美國提煉的生質乙醇已高達200億加侖,過程中每英斗玉米都會剩下2∕3的乾酒粕,於是向乙醇工廠收購乾酒粕,出口做飼料。

「目前我們已經輸出到日本、中國、越南和韓國,準備進攻台灣,」達斯特倫笑著說。

變遷 現在是第三次農業革命 /價格,才是農業最營養的肥料





另一個在農富時代卡位的方法,就是農業生物科技,如基因改造。

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全球有15%的耕地,處在超抽地下水的狀態,農地沙漠化的面積持續擴大,也就是說,耕地面積正不斷減少。因此很多人寄託於基因作物,希望增加總體食物的產量。

普渡教授瑞馬斯瓦米表示,美國從1995年種植基改棉花、1997年種植基改玉米,以及1998年種植基改黃豆,最先看到的就是產能增加。

「除了增加的產能,基改作物同時減少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所以農地的水質變好、空氣變好,獲利也增加,」瑞馬斯瓦米分析。

明尼蘇達州小麥協會執行總監托傑森(David Torgerson)舉例,孟山都已經致力研發把玉米產量從現在每英畝160英斗,提升到300英斗。

托傑森翻開手中與農業生物科技相關雜誌,感慨地說,「裡面介紹基改的玉米、黃豆、棉花,就是沒有小麥,當農民搶種生質作物玉米、黃豆,小麥的種植面積勢必被排擠。」

於是他在網路發表了一篇文章,告訴大家,1000年前,當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啟始第一場農業革命,使用肥料和農藥則是第二場,現在開始的農業革命,必須把科技植入農作物,幫助世界。

在全球人士愈來愈重視健康與安全的趨勢下,有機農業也蒸蒸日上。

據北美有機貿易協會(Organic Trade Association)調查,過去五年,美國有機產值的成長率幾乎都超過20%,預估2012年美國有機食品的潛在需求,將達478億美元,超過目前的兩倍。

全球市場的有機贏家也已經出現,就是去年營業額66億美元的健全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在健全食品的帶動下,美國多數的傳統超市,包括沃爾瑪(WAL-MART),都已經加入有機的行列,更激起愈來愈多農民投身栽植有機農作物。

投資與成本,將是農業不得不面對的風險





不過,即使進入商機處處的農富時代,挑戰仍在眼前。

原物料、物價價格上漲增加了農民的耕種成本。明尼蘇達州黃豆協會執行總監帕爾瑪(Jim Palmer)表示,雖然穀價上漲對農民是好事,但肥料就漲三倍,機具使用的電源也貴了不少,更別提運輸和土地倍數增加的成本,「現在對農夫來說,風險更大,因為完全不能犯錯。」

農業公司也並非全然是贏家。《華爾街日報》就提及,愈接近食物供應鏈上游,如生產農具、種子、肥料、除草劑、穀物加工等業者,獲利空間就愈大,反之,位於供應鏈下游較貼近消費者,如肉類生產、加工等業者,則因轉嫁成本困難,不乏虧損者。

明尼蘇達州農業廳有機及多樣化經營專家莫依妮漢(Meg Moynihan)就提及,很多畜牧農夫叫苦連天,因為他們要支付更多飼料成本。





21世紀的和平與進步,就繫於農業科技





另外,也有人擔憂生質燃料的使用日益增加,可能威脅世界糧食的供給,使開發中國家的動盪加劇。

普渡教授瑞馬斯瓦米提及,普渡大學、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或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師生,正在努力研發如何用非食用植物或廢料,如玉米梗、殘渣等轉換為替代能源。

他比喻,這就像1960年代美國和俄國競爭誰早一步登陸月球,現在替代能源開發的比賽,也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間啟動,未來五年內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4月底,美國穀物協會風險管理專家何健到加州參加一場研討會,演講者秀出一張「Price is an Amazing Fertilizer」(價格是令人驚奇的肥料)的簡報檔,乍看之下,還真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他解釋,就是因為價格起了變化,才讓所有人開始創新,提高生產量,改善耕作技術,原來價格才是美國農業最營養的肥料。

這句話正好為進入農富時代的美國做了最好的註解。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587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遠見一年期掛號郵資 240 240  
遠見雜誌一年12期新訂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08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遠見雜誌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08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