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關心全球經濟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共同的擔心:貨幣政策把世界經濟搞得更糟糕。兩篇社論〈全球央行邁向「拉抬股市」的不歸路?〉、〈異常的市場榮景不容忽視〉,及已退休的前台大校長,我的總經老師孫震先生,在接受訪問時流露的擔心,都已經顯示問題的嚴重性。
美國寬鬆貨幣政策持續至今五年,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從八千億美元一路膨脹到兩兆美元。去年QE3後表面上是買入長期公債,背後也是繼續拉抬股價。歐盟表面上撙節支出救經濟,但透過ESM等機制,歐洲央行也力行寬鬆,最近歐債利率下跌、股市大漲,才逐漸回收氾濫資金。
日本的安倍經濟學玩量化寬鬆更劇烈,大量印鈔票,大幅貶值日圓,其資產負債表從金融海嘯至今也膨脹了四成。
過去我們都相信「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計」,卻不適用於後金融海嘯時代。因為經濟不但不穩,欲振乏力,而且高失業率、低消費等去槓桿化的特徵都還如影隨形。嚴重的是,從風險性資產走勢,感受不到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窘境,不但各國股市明顯上漲,美股還創下歷史新高,原物料價格也漲回金融海嘯前相對高檔。
兩篇社論還算平實,孫震講得更直接:「這幾年利率下降、貨幣數量增加,商品價格卻還是不上漲,但資產價格卻拚命上漲。利率弄得那麼低,怎麼能怪民眾一直去買房呢?利率低借錢便宜,房價又注定上漲,當然要去買房子。金融決策者看到貨幣數量增加物價卻不漲,以為自己太厲害了,就鼓勵更多國家增加貨幣供給,造成貨幣氾濫,成為現在許多經濟問題的主要根源。」
我認為這些經濟問題馬上就會演變成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雖然世界因供給過剩,沒有通膨問題,但資產價格拚命上漲的結果,擴大貧富差距,釀成社會對立,更是糟糕。年輕人只有微薄薪水,買房卻是沉重負擔,造成無力消費,人生也沒希望。逐漸貧窮就會反撲,社會就會動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