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吳明益 堅持自我的臉書「私媒體」

文╱吳羿葶、林穎嵐    

「文學家必須是社會觀察者」



三月六日,三○九全台反核大遊行的前三天,台鐵北迴鐵路發生出軌意外,上千旅客擠在蘇澳新站、花蓮站等待接駁。這次事故共影響三十二列次、共延誤九百六十分、影響旅客約八千六百人,因為人實在太多,旅客大多在車站外曬太陽吹風,接駁車一來,眾人便蜂擁而上。「在最混亂的那一刻,一位與我同車的先生說,連兩千人都疏散不了,竟然還敢說核電廠事故要疏散幾萬人?」



正巧碰上這場事故的吳明益,之後將這段經歷寫成文章〈出軌即死別〉,貼上他的臉書:「核電廠發生事故所必須的疏散,那將是與我今天下午遇到的這個偶發事件,意義截然不同的『出軌』……」隨著反核議題發酵,最後有四千多個臉友分享。



「臉書不是設計來給我這樣用的」





(圖片提供╱新新聞)

吳明益是名人嗎?他是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寫小說,也寫散文。有學生,有讀者,臉書好友加到三千多人,儼然也是個臉書上的「意見領袖」。但他認為不是:「我一直在叮嚀自己,我不是個公共人物」,他並不像戴立忍等名人,有上萬臉友追蹤關注──吳明益反倒把追蹤功能關了!

得過三次時報開卷好書獎,長篇小說《複眼人》等作品賣出多國版權,身為創作者的吳明益,不能免俗也在系內負責創作類的課程;不過,他卻常說:「創作是不能教的。」創作不能教,那怎麼辦?寫臉書成了他輔助教學的一種方式。



從二○一○年開始使用臉書以來,他PO上自己設計的海報、素描、攝影累計近千張,同時也寫了數百篇文章,他估計已有四、五十萬字。



「我臉書的文章很快,今天做了什麼我當晚就寫了。」「寫作這件事是立即性的;但是好的寫作是漫長的馬拉松,所以我現在寫的都是垃圾,但我寫的這些垃圾比你寫得還好,那你怎麼辦?」這是種身體力行的示範,尤其是給死不交作業、生不出東西的學生們:「我要給他們隱性的壓力,所以我就寫臉書。」所以,他的臉書文章當然也不是兩三行的簡訊小品,「大部分人都寫短訊息,應該說這習慣被養成了。我要反叛這個習慣,我始終沒有屈服這個習慣,我不會寫三行就丟上去。臉書的功能根本不是設計來給我這樣用的,但我就硬要讓他屈服於我。」



「我都一定到當地去,否則我就不寫」



吳明益目前大約三天寫一次臉書,未必都與公共議題有關,但除了少數他認為「準備不足的」,幾乎無役不與。



近一年內包括反媒體壟斷、都更、台塑控告教授、中科搶水、反核、美麗灣飯店、關廠工人抗議、江翠國中護樹、馬來西亞大選、菲律賓槍殺漁民引發的國族衝突……,他說:「我都一定到當地去,否則我就不寫。」當然,有些議題是沒有所謂「當地」的,不過這句話說明了他認真的程度。



基本上,他對每一個議題,原則上是「一篇闡述完畢」。他表示,他所能揭示的立場不會在短期內有太大變化,「就像一個畫家的畫風,十年、二十年才會做一次重大的變革。」而這也是一種寫作策略,他以核能為例:「閱聽人會疲乏,你談核能講的都一樣,給別人一直洗腦、洗人家的版,我絕對不做這種事。」即使像核電議題,其實他寫了不只一篇,也都找不同的切入點論述。



楊逵孫女、同在東華華文系任教的楊翠形容,吳明益最特別之處在於他的實踐力,特別是關於環境的議題。事實上,吳明益涉足環境議題已久。他大學時在某個蝴蝶展做工讀生,從此迷上蝴蝶而開始野地觀察,也由此踏入環境議題的場域;參與十多年的環境團體就有好幾個。



但是,對於議題的「參與」,吳明益則自認只是「敲邊鼓」。在反國光石化運動這個首件引起全國性關注的開發爭議大案──學界、藝文界群起連署反對(其中包括現任內政部長李鴻源),最終迫使馬英九總統表態不予支持、國光石化公司轉往馬來西亞──他與吳晟合編專書《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在序中說:「我個人因無能且非常可恥地未站到第一線參與運動」,「這是我所能做的,一種微薄的償還。」



「臉是最能表現人生差異的地方」



這段期間,除了參與遊行、靜坐,他前後在彰化地區與學界、藝文界人士做了五次踏查,他所拍攝的相關照片也貼上臉書。本刊向吳明益索取社會議題的攝影作品,他給的兩張照片其中一張便是彰化蚵農;他未必是認為這張照片特別好,而是這個議題特別重要。



露出臉孔的阿嬤已經七十幾歲,她對吳明益說,保存漁村至少能讓他們這些老人維持生活,「她說種地也沒水,養蚵又活不了,工廠又不要他們,老人就活不下去了。」另一個阿嬤則始終沉默,不斷剖著蚵仔,這份工作一小時只能賺二十元。吳明益在這批踏查的照片下過一個註腳:「臉是最能表現出人生經歷差異的地方。」



他給予本刊的另一張照片,是龍山寺地下商場他稱之為「地下那卡西餐廳」的秀場餐廳。



今年三、四月,台北市議員應曉薇指控地下商場變成「紅包場」,引來另一名議員林瑞圖和業者抗議,吳明益在臉書的文章上說:「坦白說我不知道應、林兩位議員誰是誰非,我也相信這樣的經營形態是多數當地居民不能接受的。」但他也憂慮,「城市的全面『更新』,看起來光鮮亮麗並不是壞事,但這就像讓台灣人人有大學唸的願望一般,骨子裡可能是一種恐怖主義。」



難怪吳明益在受訪時說:「我認為文學家就是社會觀察者,而且文學家必須是社會觀察者。」



做為一個平時就廣泛閱讀,且讀書必用電腦筆記摘錄的「學者」,吳明益對閱讀也別有想法,「看書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帶給你原本不知道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制會先否定這個理由,它換了一個理由:你應該知道的東西。」他認為「盲目的閱讀」反而能開拓視野,很有目的性的閱讀會愈讀愈窄。「我現在在種地,我親身種地之後才知道有個漫長的取得知識的過程。」對他而言,「這些東西都變成你的材料。」



「追蹤會讓你飄飄欲仙,也會讓你迷失」



吳明益要求自己,臉書的文章要在兩個小時內寫完,之後在回應留言時重讀再做修改;深入觀察和大量閱讀,構成他在臉書上快速寫作的根基。他使用這個媒體,卻又給自己設下諸多限制,他並沒有要把臉書當作公開的個人媒體,雖然他很清楚,這個世紀的作家得用網路建構讀者。



他不認為網路世界或者新媒體只會帶來好事。「個人媒體很容易破產」,「所以我想謹慎,第一個我不要變成公眾媒體,我永遠是私人媒體。所以我幫天下(獨立評論)寫了一篇我就不寫了。」這也是為何他要關閉追蹤功能,「追蹤是個很奇怪的事情。他會讓你飄飄欲仙,也會讓你迷失你寫這些文章到底要走向什麼地方去。」



這樣的問題,和他對現在媒體的觀察頗為相似:「台灣進入閱聽人的時代,都沒有人來看,就騙大家來看。」「只要制度要閱聽率,他就不可能被改變,所以為什麼公共媒體那麼重要。」



吳明益多少也會同意,文學家或知識分子應該是一種公共媒體吧──就像他持續進行的臉書寫作。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2052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新新聞一年52期 (此方案12/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6656 495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新新聞一年5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12/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6656 45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