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報告,會發現在全球經濟微復甦的當下,台灣的名次不算差。在評比的六十個國家當中,名列第十一。
但看到亮眼成績,卻讓人更納悶:台灣名列前茅,為何民眾卻無感?
IMD在世界競爭力報告屆滿二十五年之際,特別統計出,自一九九七年以來,進步五名以上者,列入「贏者群」,台灣名列其中。退步五名以上的,則列入「輸者群」。
「亞洲地區其他入榜者,只有中國大陸與韓國,名次都在台灣之後,」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上說。
台灣的成績並不遜色,保持在亞太第三,僅次於香港、新加坡。「我們在亞洲的相對位置沒有變動,」他特別強調。
但是,台灣究竟贏了什麼?
與去年相比,台灣四大指標都退步。經濟表現與政府效能下降三名、基礎建設下滑四名,企業效能退步最多,從全球第四,下降到第十名。
「台灣在各項指標,表現其實都不差,」IMD世界競爭力中心主任賈瑞利(Stephane Garelli)指出。
IMD競爭力榜上的常勝軍,包括瑞士、瑞典、德國,共通點在於重視製造業、出口貿易,與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同時也是台灣的強項,」他說。
他並肯定台灣的創業精神,今年名列世界第三。不過他也指出,台灣應扶植中堅企業,而非鼓勵太多微型公司。「規模太小,會沒有國際競爭力,」賈瑞利說。
在世界趨勢方面,他觀察到典範的轉移。
美國在暌違三年後,重回競爭力榜首寶座。短期因素包括財政赤字狀況改善、股市回溫。長期來說,頁岩氣開採帶來能源復興,大幅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有助於製造業回流、增加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