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為傲,錯了嗎?
問題情境:
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只要媽媽帶他出門碰到親朋好友,或是打電話與親朋好友聯絡,他就會搶著不斷地在大家面前重複背誦完整的三字經,或是十幾首唐詩,每次背完,媽媽就會很驕傲地讚美孩子,也樂於聽到別人對孩子的稱讚。
剛開始孩子會連著背誦一次、二次,親朋好友們也會基於社交禮貌給與孩子鼓勵與回應,對著孩子說「很厲害!」沒想到背完不到五分鐘,孩子又拉著大家聽他從頭到尾背誦第三次、第四次一樣的東西(同樣完整的三字經,以及十幾首唐詩)。
即使這個時候現場的其他人已經有些尷尬,媽媽仍陶醉在自己孩子的表現中,又繼續稱讚孩子,結果,三分鐘後孩子又展開重複一樣的行為,要求現場的人中斷原本的事務與話題,拉著大家聽他背第五次、第六次的三字經,以及十幾首唐詩……
孩子為何如此「渴望」得到稱讚?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美國紐約州臨床心理師陳永儀指出,上述情境中,年紀還那麼小的孩子,一直要所有人都要聽他重複背五次、六次一模一樣的東西?甚至還無法停下來?
其實,這樣的行為顯示出孩子「非常渴望」媽媽跟外人的稱讚,人往往只會對自己無法時常得到的東西,會產生強烈的渴望,因此,媽媽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平常在家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孩子做其他事情,媽媽都很少給與正面的回饋與反應,唯獨在孩子拼命背誦,或是在外人面前表現,聽到其他人也誇讚自己孩子那麼小就會背完整的三字經,以及十幾首唐詩的時候,媽媽才會感覺驕傲,覺得孩子特別優秀,才給予稱讚?
孩子真正的價值是否被看見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那麼是不是等到年紀再大一點,進到學校念書了,家長也只會在孩子拿到運動比賽第一名、朗誦詩歌第一名的時候,才會對孩子說:「你好厲害唷!」?甚至要求孩子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表演,「來!來!來!快告訴叔叔阿姨們,你之前拿過多少獎?」、「來!來!來!朗誦一遍上次你得獎的內容給叔叔阿姨們聽!」
「爸媽的愛,有條件? 」
久而久之,孩子會認定:「我存在的價值只等於這些外在的、優秀的表現。」陳永儀教授強調,這還不是間接地讓孩子感受到妳喜歡他做什麼,而是『直接地、赤裸裸地』把妳的價值觀塞給孩子,逼迫(force)他接受!同時,更是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人的價值不等於外在表現
陳永儀教授與我們分享,心理學是從哲學演變來的,「人的價值」常常也是被討論的議題,事實上,人活著本身就是價值,不管孩子做什麼、表現得如何,只要他活著,爸媽就愛著他,今天孩子做了不合宜的行為,爸媽會教他,告訴他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但是,爸媽還是深愛著他。
情緒智商包含「解讀他人情緒的能力」
所謂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包括了四項能力:了解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解讀他人情緒、以及情緒管理。陳永儀教授指出,在上述情境中提及「現場的其他人已經有些尷尬,但是只要媽媽又稱讚他,5分鐘後,孩子又會重複一樣的行為,要求現場的人中斷原本的事務或話題,聽他背第5次、第5次?! 」
表示孩子完全讀不到別人的感受,或許是因為孩子的年紀還小,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也應該感受到「現場的其他人已經有些尷尬」,應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告訴孩子叔叔阿姨們正在討論或是做些什麼,要能夠引導孩子學習,讓他知道不可以隨心所欲就打斷他人的活動,若是每一次在外面都任由相同情況重複發生,孩子很難學會解讀他人情緒的技能。
勿忽略培養人際互動的技巧與特質
謝麗紅教授表示,爸爸媽媽與其只著重誇耀孩子或是要求孩子學習可以向人表演的才藝或表現,不妨試著多培養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協助孩子去練習有助於人際互動的技巧或特質,因為當孩子漸漸長大,進入團體生活,如何擁有受歡迎的人際特質與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對孩子相當重要,通常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無法學會觀察他人反應、傾聽他人的人,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炫耀VS分享?
問題情境:
現在的教育的專家不是一直強調要多多讚美孩子?!這樣孩子才會不斷、不斷進步,而且我的孩子就是表現那麼優秀,長得那麼可愛,我講的是事實,也是在讚美我的孩子,「別人要眼紅,是他們自己有問題,我也沒辦法?!」
炫耀VS分享,來自不同動機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謝麗紅表示,炫耀與分享來自於不同的動機,過度炫耀孩子的爸爸媽媽,有可能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自我成就感不足、補償心理,因而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自我的榮耀,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有能力把孩子教得很好。
所謂的「分享」則是偏重育兒經驗、心情或心得的交換、談話者訊息與情感間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雙方都有機會聽到彼此說出自己的經驗,而不是只有一方不斷在說自己孩子的表現有多麼優秀,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想法與心情感受。陳永儀教授認為,真正的「分享」,是會挑選溝通對象的,不可能逢人就說,也不可能對著毫無關係的人說。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炫耀本身包含著賣弄,可能真實的能力或情況根本不是如此,但當事者卻刻意放大,此外,炫耀通常在用字遣詞上面也包含著比較、較勁的性質,可能會出現「上對下」、「我有,但你沒有的!」意味,因此會讓接收的一方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至於「分享」則是會讓其他人產生共鳴,甚至感覺跟你交流互動是一種享受,願意繼續與你保持良好的關係,此外,分享本身的功能其實還包括紓解壓力、找尋建議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新手爸媽們有了孩子之後,會開始參加一些社群,因為他們知道可以在社群中找到資源,以及能夠體會自己心情的人,彼此都不會被忽略。
思考溝通目的
因此,爸爸媽媽不妨思考一下今天與朋友聊天的目的是什麼?想要當眾開口誇獎自己孩子的目的又是什麼?「真的只是單純想要讚美自己的孩子嗎?還是……。對方是否對此話題感興趣……他的反應又是如何?」雖然每個人自我覺察能力不盡相同,但是這樣的自我覺察也有助於調整人際互動的模式。
同理心
「我們會想要一直停留在一段關係中,都是因為在這段關係中,我們感覺舒服、自在………」謝麗紅教授說。如果爸爸媽媽本身都無法觀察出在人際關係的社交場合中,大家是不是真的對你一直談論孩子的話題那麼感興趣?是不是有可能覺得:「你是不是在暗示我沒有你那麼會教孩子?」真的那麼不乎他人感受,可能也很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炫耀孩子不等於鼓勵孩子進步
陳永儀教授認為,孩子會有成長,除了正面讚美之外,也需要有一定的規範,才能夠真正學習到哪些行為是合理的,哪些不是。如果家長什麼都說孩子最棒!總是說孩子是最優秀的!孩子反而會失去經歷挫折的機會。
拿捏不當,讚美反而造成傷害
長庚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常雅珍表示,如果家長長期聚焦在讚美孩子「贏過別人」,可能會產生副作用,舉例來說,家長如果以孩子的學校成績名列前茅為傲,一直讚美孩子:「媽媽知道你贏過所有的人,得了第一名,你真了不起!」孩子會以表現自己為目標,不斷想要贏過別人,一旦無法名列前茅,就會失去學習動機,容易自我放棄,因為他並沒有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只是為了想要表現自己。
因此,家長應該稱讚的是孩子的努力和投入,引導孩子和自己比較,建立「學習目標」而非「表現目標」,重視「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才能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不斷超越自己。
謝麗紅教授也強調,剛出生的幼兒,還沒有形成明確與固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來自於周邊重要他人對他的回饋,這些回饋就像是自我概念的部分拼圖,會讓孩子拼湊出對於自我的形象。爸爸媽媽應多讚美與肯定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而非「最終的成果表現」而已,如果當孩子只有在炫耀自己的成果表現時,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稱讚,才能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那麼表示孩子的自尊與自我概念養成不是很健全。
孩子易失去自我認識與調適力
如果小孩從小一直覺得任何事情他都「應該」是表現最優秀的那一個,他根本沒有機會學習到「自我認識」與「自我調適」,你知道「自我認識」與「自我調適」的能力有多重要嗎?
陳永儀教授指出,一個無法自我認識與自我調適的人,一旦哪一天遭遇無法受到他掌控的事情,內心會產生嚴重挫折感,並且會認定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他感覺好過一點(feel better),有可能因此一直陷入憤怒、孤獨、焦慮、不滿意當中;若是如此,又如何面對未來人生各種挑戰,把握機會、發揮潛力?
「如果你真的認為你孩子這一輩子都會是最優秀的,不會失敗,就繼續把他保護得好好的,但是如果你相信他將來是有可能遇到挫折的,身為家長應該教孩子的是如何面對自己的短處,就算跌倒了、失敗了,也能擁有自己再站起來的這種能力。」陳永儀教授說。
當心孩子潛能發展受限!
陳永儀教授進一步提醒爸爸媽媽,若不斷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認為」孩子很優秀的表現,從沒有問過孩子本身的意願或感受,某種程度上,也是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認為我只有在這方面有優秀表現,或是爸爸媽媽只希望我在這方面有優秀表現,如果孩子真正的興趣跟本不在這方面,反而有可能讓孩子有很小的空間去發展自己出自己興趣與專長。
善用三明治讚美法:褒、貶、褒的回饋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回饋,如果光只有正面的稱讚,會讓孩子受挫能力變低;只有負向的批評,也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從來不懂得欣賞我,久而久之還可能產生溝通上的問題,謝麗紅教授建議可以善用三明治的回饋法,讓孩子知道自己得到認同與欣賞,若有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負向的回饋意見伴隨著正向讚美呈現,最具建設性,能夠讓孩子產生思考、學習自我修正:
STEP 1 :具體指出及讚美孩子表現優異的部份。例如,孩子個性外向活潑,英語能力與表達能力都十分優秀,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有這方面的特質與能力,也覺得你這部份表現一直很好唷!」
STEP2:建設性回饋。「但是,班上的其他同學,會不會其實也很希望他們也有可以表現或練習的機會呢?你覺得有時候要不要也試著把機會讓給別的同學表現看看?」
STEP3:停留在肯定孩子的部分。「媽媽覺得你一直都表現得很不錯,是個貼心又懂事的孩子!」
真心的讚美,一定要公開嗎?
謝麗紅教授與陳永儀教授皆認為,如果爸爸媽媽真心認為自己要多讚美孩子,孩子才會進步,其實都可以在私下進行,針對孩子個別「努力的過程」,作出具體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