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全球科技產業版圖持續面臨新一波的洗牌局面,各式行動裝置已經無孔不入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成了當前寵兒。這樣的情形隨著時間推移更越發明顯,而PC與NB則被多數消費者打入冷宮。
根據美國消費性電子協會(CEA)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科技業今年下半年仍舊會呈現此消彼長局面,行動裝置業者成長飆升,其中平板電腦今年還會再成長50%。
協會分析師凱尼格(Steve Koenig)認為,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銷量激增,代表人們開始不在臥室或廚房使用筆電、小型電視,甚至是數位相機,「因為這些裝置的許多功能如今都能透過平板或手機完成,而一些科技公司則轉向提供在這些載具上的雲端服務。」
Gartner首席分析師埃舍里希(Meike Escherich)表示,「一般而言,消費者最初購買平板的目的不在於取代PC。然而一旦用過之後,平板卻成為日常運算工作的主要裝置,消費者也察覺自己使用PC的時間越來越少,而結合平板和NB功能的變形混血裝置則意外地吸引消費者注意。」
個人化科技吸住消費者眼球
個人化科技概念將是整個科技產業下一波發展大趨勢,不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聯網電視、智慧手錶或是Google眼鏡,這些新一代殺手級的應用產品,因為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整合,逐漸擠壓到許多產品的市場生存空間。
在個人化科技下,每個人都擁有豐富的多元裝置,在這些裝置上透過行動連網與各種特色雲端服務,消費者可以用來存放個人內容、設定個人偏好、即時分享,並成為個人數位生活的重心。
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人認為,PC與NB並不會完全死亡,只是成長緩慢或是走向衰退。但無疑的,移動科技是未來最大的平台,消費者選擇終端裝置的方式,將轉變成以日常生活可攜帶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終端裝置。因此對科技產業來說,在多元化平台與個人化科技的想像下,廠商要找到新藍海與新的成長動能,必須思考是否裝置本身有辦法去適應每個使用者不同的興趣、喜好與用途等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個人化科技將聚焦「隨時連網」與「移動」這兩個最重要的元素,「我們都是生而移動的一代(Born Mobile Generation),都渴望手握強大的移動終端,能隨時隨地了解到世界的信息,」高通執行長雅各布(Paul Jacobs)在今年初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說道。
雅各布指出,所有的個人化科技都是為了移動而生的,這些應用將來會徹底融入人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包括電視、車子、工作場所、健康照護、教育,甚至是我們的身體相關。例如目前最夯的Google眼鏡、耐吉(Nike)推出的Nike+FuelBand健康手環,都是很好的例子。
移動科技連結生活各層面
和以前不同的是,移動科技帶給人們和這個世界有更強大的連結,我們總是隨時隨地都在存取、接觸或接收這個世界和社會的任何訊息。在這樣的架構下,未來現實和虛擬也將合為一體,改變個人和個人之間、個人與社區間的互動關係。
對台廠而言,過去獲利的來源來自於Wintel架構之下的附加價值,平台是固定的,且出貨量大。然而受到個人化需求的強勁驅使,少量、多樣化、差異化將成為台灣電子產業下階段產品研發重點。而不可必免的是,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下,投入的研發創新、庫存管理、產品組合調整和客製化等能力,絕對需要比以前花更大的心力,也是未來相當大的考驗。
攤開今年台灣科技100強榜單,其實不難發現,已經有許多公司正在朝移動的方向走,其中包括台積電、日月光、聯發科、景碩、晨星、聯詠、瑞昱、立錡等半導體與IC設計業者剛好都與「移動」產品有關。
台新投顧研究部協理黃文清觀察,目前在整個科技產業鏈中,明顯呈現上肥下瘦的局面,上游的業者普遍來說表現都不錯,例如關鍵零組件與半導體設備。至於中下游的業者則是得透過適宜的產品組合改善,才能降低當前的產業衝擊力道。
同時拿下台灣及亞洲冠、亞軍寶座的台積電與宸鴻,就是發揮零組件優勢最好的例子。聯發科也靠四核心等行動新產品的帶動,今年名次由去年的第46名,快速上升至今年第7名。
相對於零組件端的成長,NB代工廠和碩與廣達同樣也積極轉型。前者透過不斷降低PC比重,並且平均分配平板電腦、遊戲機與大尺寸電視的比重,今年營收與獲利可望再創新高,排名也由前一年的36名,小幅進步至32名。至於廣達目前仍力圖擺脫PC負累,持續強化雲端服務,現階段在3S(伺服器、儲存、交換器)的布局也開始出售整套解決方案。
非蘋供應鏈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台廠一旦沾上蘋果光環,冠上蘋果供應鏈頭銜,似乎就能立即吸引投資人注目,讓股價一飛沖天。然而在今年的榜單中也可發現,幾乎當時吃蘋果長大的業者,正開始逐步降低蘋果客戶的比重,繼而興起的是所謂的非蘋手機與平板供應鏈。此外,其他將來可望成為筆電標準配備的觸控筆電以及大尺寸電視,都被許多業者視為後續的成長亮點,看好其滲透率。
仔細分析,降低蘋果單一大客戶比重,除了能分散風險,另外則是因去年蘋果推出的iPhone 5沒有太特別的創新功能,頂多只是在硬體規格上強化而已,讓市場失去驚豔感。而隨著其競爭對手三星的出貨量屢創新高,再加上中國手機業者和許多白牌平板電腦的侵蝕,也讓蘋果光環逐漸褪色。
國際研調機構Gartner研究總監蔡惠芬表示,當產品發展到好幾代後,多少會面臨天花板效應,也許在剛開始推出時,具備明顯的突破性創新,自然使市場反應良好,過了幾年的產品革命後,如果要再進步深化,可能就得再花一點時間才看得到新成果。
在個人化裝置的浪潮之下,許多產品的規格差異性只會越來越小,但價格敏感帶的消費者其實潛藏的數量很多,比方中國手機廠商擁有廣大本土市場優勢,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快速崛起,提升其在全球整體市占。而今年下半年開始,二線中國手機廠商將更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印度、印尼、非洲等新興市場推廣中低階智慧型手機。
Gartner首席分析師鄧雅君認為,台廠擁有相當厲害的關鍵零組件優勢,應該要懂得掌握新興國家在哪裡?是哪些人?在那些地區,當地的人是怎麼賣東西的?這些都是台廠需要花時間深入研究,才能擬出一個最適合的市場策略方向,「如何進入當地市場才是真本事。」
整體來看,台灣科技業正處於世代交替的轉捩點,要如何看準產業趨勢,搭上成長列車,必須眼光精準。而台灣本身內需市場小,如果能在加強研發與創新能力之餘,垂直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或平行策略聯盟,不論是半導體、零組件、軟體還是網通,進一步具備技術整合能力或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在國際市場上必定會更有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