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逼得事到臨頭才放棄外國居留權或國籍的人,就是心存猶疑。要把國政交給你們,恐怕人民不祇要猶疑,還要斷然拒絕。劉內閣實在不需要再為綠卡問題扯出更多牽強理由。明快處理,道歉了事,才是聰明的做法。
新內閣對綠卡風波的因應,實為荒腔走板,難堪之極。劉兆玄先對外表示,曾經詢問否有閣員有綠卡,但沒有人承認。這項說詞,等於是認定持有綠卡者,不適合擔任官員,否則,幹嘛提出這個問題?
當綠卡風波擴大之後,行政院卻反過來為綠卡辯護。先是說「綠卡」與「忠誠」是兩回件;接著內定駐美代表袁健生被爆出綠卡問題時,居然用「穩私權」辯護。其後,劉揆又提出「台灣不能沒有國際觀的人才」為內閣的「國際觀人才」緩頰,還說,放棄綠卡是種犧牲。
可以確定,有綠卡的人不見得不愛台灣。持有綠卡者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包括早期被國民黨拒絕入境的黑名單人士,他們為了在海外生存,必須取得當地國居留權或國籍。多數國人都可以理解,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讓外國居留權或國籍,成為很多海外台灣人必須妥協、做出的選擇。
問題是,當你要擔任中華民國的官員時,當然有義務把自己的身份、國籍,向人民交代清楚,這何涉「隱私權」?如果連這點都不願向國人坦白交代,的確已涉及忠誠問題。即使法無明文規定,社會上卻普遍認為官員不宜擁有綠卡,也因此,那些被爆綠卡的官員,才會遮遮掩掩,這也是大選時馬英九也因為綠卡風波差一點陷入危機的原因。假如,劉揆的「國際觀人才」是社會普遍共識,為什麼這些官員不早早大聲說自己有綠卡,是個值得驕傲的「國際觀人才」?
他國居留權與國籍,的確與「國際觀」有關,但應該分清楚是哪個層面的問題。多年來,學術、文化與科技等沒有政治色彩考量的領域,往往因為國籍限制,無法聘請國外傑出人才到具有官方色彩的單位擔任主管。當年,李國鼎為了破除限制,在行政院設立科技顧問室,聘請國外專家為台灣科技政策做貢獻。
如今,這些國籍限制上的問題,並沒有獲得完全解決。甚至大選期間,馬英九也不區分一般勞工與專業人才,一股腦地不讓陸勞上岸。很難想像,為什麼不能聘請國外一流人才來擔任公立樂團、博物館以及大學、研究單位負責人。這些人並不負責政府決策,並沒有國安問題。這才是真正影響台灣「國際觀」、「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議題,才是想要有「國際觀」的政府要先解決的問題。
不過,上述問題與有擁有國外居留權或國籍者擔任政府決策官員是兩回事。政府決策官員涉及對國家忠誠問題,涉及這塊土地人民的信託。即使這些官員過去因為種種因素而「必須」擁有國外居留權,當你要為中華民國政府服務,沒有腳踏兩條船的權利。與其說是「犧牲」,不如說是「選擇」。如果外國居留權對他們的利益那麼大,他們不會笨到犧牲國外大利益來屈就台灣小官職。
那些被逼得事到臨頭才放棄外國居留權或國籍的人,就是心存猶疑,若非對台灣的認同不夠,就是擔心幹沒多久就下台,移居海外的後路又被斷了。就一般人的標準,這種為自身利益而猶疑的心態可以同情,但是要把國政交給你們,恐怕人民不祇要猶疑,還要斷然拒絕。
劉內閣實在不需要再為綠卡問題扯出更多牽強的理由。明快處理,道歉了事,才是聰明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