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這個新興詞彙已經成為近年來最夯的口語之一了,打開電腦,上網搜尋一下,五花八門的「全球化」詞條簡直可以把搜尋者的腦袋淹沒。舉凡和生活有關的事務,幾乎每一項都可能產生動「此隅」而影響遠處「他隅」隨之轉動的「蝴蝶效應」。所以,北京天上的陰霾,使得台灣的過敏症者「剉著等」,而蒙古沙塵暴的強度,居然會改變夏威夷海域的漁獲量。當然,我沒有忘記冰島火山爆發,造成香港和台灣旅客夜困歐洲機場的窘境,我自己就身歷其境。世界的自然變化,本來就是全球相連的!
人文、社會生活面更不用說了,政治、經濟、醫療、教育本來就是全球一體的。德國總理打個噴嚏,希臘的失業率馬上升高,而觀光客就怒聲載道了。紐約華爾街的股市崩盤,引起全球金融風暴,大家應該記憶猶新,對前些年香港和中國大陸出現SARS,全球醫療網草木皆兵的圍堵防疫行動,應該也是心有餘悸吧!記得那時候航空業一落千丈,因為全世界的機場空空蕩蕩,旅客稀落。全球化在政治面最明顯的影響,則是2011年由於臉書等全球網路社群的聲援,引爆了「反獨裁、爭民主」的抗暴革命,帶來「阿拉伯之春」!
從科學分析的觀點,這種種自然、人文和社會面向的全球化聯結,其實是反映了科技的進步,導致文明的變遷。很明顯的,社會已經發生「質」變了,全球化的意涵表現在一些和過去社會很不一樣的特徵上。仔細再分析,這些演化上的質變可以濃縮為幾項表徵。
1. 不同於以往的傳統社會,人們對知識的汲取與視野,已經從自我局限急遽擴展。這是說人的知識突然變多變廣變複雜,所關心的事務和事件變多元多樣,而且可能是來自遙遠的地方!
2. 全球已形成更高層次的系統化,不在系統內的社會,不是被邊緣化而逐漸消失,就是被同化在更大的系統內。
3. 網路無遠弗屆,訊息與物質、能量已共同成為社會動脈的核心,尤其前者,已經改變「智慧」的內涵,且形成擴展知識的自發性動能。
4. 科學家已逐漸掌握生命(包括物理世界、動植物及人類)起始和滅絕的關鍵知識,這有正面的可喜意涵,人們的生活可以因之改善,提升自我的幸福感,但也有負面的可怖意涵,因為最前沿的科學家「勇闖未知」所帶來的副作用,有時因研究能耐越高而破壞力越強,所形成的危機也就更難解決!
5. 全球村不再是一種想像,而是現實。超越鬆散紛亂的民族概念,轉化為包容凝聚的世界觀,絕對必要;發展共榮共義的行為模式,欣賞彼此大不同,才可能建立大同的普世價值。
這些年來,我不斷思索全球化現象以及其背後的社會演化歷程,深深體會到「變」的必然性,也感受到「變」之後全球適應不良有增強的趨勢。大規模的企業整併時有所聞,中、小型的文化衝撞也層出不窮,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以高科技的知識壟斷為核心,不斷擴大貧富之間的經濟差距,各國政府似乎都無能解除人民遭遇越來越多樣化的生命和生活危機。去年9月在倫敦的英國皇家學院舉行「在數位時代的未來科學」會議,針對科學研究的誠信問題有所討論,但會中許多院士和各專業研究者卻不約而同對全球化的社會影響表示憂心,更把建立社會互信列為唯一的解藥。
建立互信,就是要讓生活在全球村的成員,不會因另一個不同文化的成員忽然做了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行為,而心生疑慮和不安。要建立這樣的互信並不容易,首先要打破的是彼此語言的隔閡,溝通和了解是第一要務。但世界上幾千種不同的語言,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不可能學會其中的很小部份,所以溝通只能靠多數人共同使用的方便語言。目前,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都是蠻方便的共通語言,將來華語也越來越有架勢成為全球化的方便語言之一了。
但學習外國語,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母語學習,自自然然,是真正「生而平等」的能力,不像日後的識字和閱讀,必須有人教,有正式教材,才學得會。第二語言的學習,若在母語定型之後才學,則要費心費力,加上反覆練習,才能一窺堂奧,享受別國語言文化的風味。所以學習外語的能力,也像識字和閱讀,並非生而平等。放眼朋友之間,有人學外語輕而易舉,還能精通好幾種語言,令人稱羨;也有人費盡苦心,把整本字典都「吞」下去,CD教案和網上學習都「啃」過,結果卻是一口「菜」外語,讓人不忍卒聽。怎麼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