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訂服務貿易協定,對台灣本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卻因溝通有問題,政治問題被無限上綱,讓台灣瀰漫著不安氣氛。
其實就兩岸服貿協議市場開放內容,我方市場開放承諾計六十四項,其中二十七項屬現行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三十七項才屬新增開放項目,但未超出對外人來台投資之待遇;大陸市場開放承諾計八十項,其中六十六項等於或優於大陸與香港、澳門簽署CEPA之待遇。
協議生效後,台灣服務業在競逐大陸市場時,將擁有比其他外資企業更豐富的利基。透過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以及ECFA的後續協議,都是為台灣日後加入TPP及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協定及貿易自由化做好準備。
貿易談判和協商本來就是一個「給與取(give and take)」的過程。大量受惠於服貿協議的有電子商務、資訊服務業、文創產業、金融服務業及運輸服務業。受影響的產業,政府也使用循序漸進開放原則,設立限制陸資持股比例且不具控制力等條件,減少對國內市場的衝擊。而受害產業,政府也編列九五二億產業救濟金,幫助業者升級轉型。
關於民眾最關心的陸資、陸勞問題,我方只開放陸方資本額二十萬美元(約六百萬元新台幣)之企業才能有兩位負責人來台,並未開放藍領勞工來台工作。至於管理階層人員來台,資本額增大時,每增加五十萬美元(一百五十萬新台幣)還可多一位管理人員,但最多不可超過七人,因此不會影響本國勞工權益。
且大陸管理階層人員來台,因我們並未開放陸方考取技術證照,因此也不能為顧客執行美容美髮等業務。相對的,若陸資願意來台投資,反而可以增加本國從業人員就業機會。
近年台灣經濟遭遇困境,原因並非產業缺乏競爭力,而是缺乏市場,以致難以擴大經濟規模。要突破困境則仰賴服務業輸出,透過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協助業者開拓大陸市場,未來更有機會前進其他國家,成為具國際規模的跨國企業,帶動台灣經濟成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