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量子在你心

撰文/馮貝爾(Hans Christian von Baeyer);翻譯/高涌泉    

量子力學完美地解釋了在各種尺度(從微觀到天文)之下物質的行為,在所有物質科學中,是最成功的理論,但也是最詭異的理論。



在量子領域裡,粒子似乎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訊息傳遞速度可以比光速快,而貓可以同時既是死的又是活的!物理學家已經對這些量子世界中弔詭的事情困惑了90年,但他們現在還是一籌莫展。當演化論和宇宙論已經成為一般知識時,量子理論仍然讓人(甚至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是奇特的異常事物;儘管在設計電子產品時,它是很棒的操作手冊,此外就沒什麼用處了。由於人們對於量子理論的意義有著深度混淆,便繼續加深一種印象:量子理論想急切傳達的(關於自然的)深奧道理,與日常生活無關,而且因為過於怪異,以至於一點也不重要。



在2001年,有個研究團隊開始發展一種模型,或許可以去除量子物理的弔詭之處,至少也會讓這些弔詭不那麼令人不安。這個模型稱為量子貝氏主義(Quantum Bayesianism, QBism),它重新思考波函數(這個位居量子弔詭核心的事物)的意義。



在正統量子理論中,一個物體(例如電子)可用波函數來表示,也就是說波函數是一種用來描述物體性質的數學式子。如果你想預測電子的行為,只需推導出它的波函數如何隨時間而變,計算的結果可以給你電子具有某種性質(例如電子位於某處)的機率。但是如果物理學家進一步假設波函數是真實的事物,麻煩就來了。



量子貝氏主義結合了量子理論與機率理論,認為波函數不是客觀實在的事物;反之,它主張把波函數當做使用手冊,是觀察者對於周遭(量子)世界做出適當判斷的數學工具。明確一點講,觀察者了解一件事:自己的行為與抉擇會無可避免地以無法預測的方式影響被觀測系統,因此用波函數來指明自己判斷量子系統具有某種特定性質的機率大小。另一個觀察者也用波函數來描述他所看到的世界,對於同一量子系統而言,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觀察者的人數有多少,一個系統(一個事件)可能擁有不同的波函數就有多少。在觀察者相互溝通、並且修正了各自的波函數以涵蓋新得到的知識之後,一個有條理的世界觀就浮現了。



最近才轉而接受量子貝氏主義的美國康乃爾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摩明(N. David Mermin)這麼說:「在此觀點之下,波函數或許是『我們所發現最有威力的抽象概念』。」



不真實的量子



波函數不是真實的事物,這種想法早在1930年代就出現了,那時量子力學創建者之一的波耳(Niels Bohr)在其文章中已經這麼說。他認為量子理論僅僅是計算工具,即量子論只是「純符號性」的架構而已,而波函數是工具的一部份。量子貝氏主義是第一個為波耳的主張找到數學基礎的模型,它把量子理論與貝氏統計結合起來。貝氏統計是一門有200年歷史的統計學,這門學問把「機率」定義成某種類似「主觀信念」的事物。一旦新資訊出現,我們的主觀信念也必須跟著更新;針對如何更新,貝氏統計定下了明確的數學規則。量子貝氏主義把波函數解釋成一種會依據貝氏統計規則來更新的主觀信念,如此一來,量子貝氏主義的鼓吹者相信神秘的量子力學弔詭就消失了。



以電子為例,每當我們偵測到一個電子,就會發現它一定是位於某個位置;但是當我們不去看它,則電子的波函數可能是散開的,代表了電子在某一時刻處於不同地方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再去看它,又會看到電子出現在某一個位置。根據標準說法,觀測促使波函數在一瞬間「崩陷」而集中於某一個位置之上。



空間各處的崩陷發生於同一時刻,這種情形似乎違背了「局域性原理」(即物體的任何改變一定是由其附近的另一物體所引起的),如此一來就會引發一些如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的困惑。



量子力學一誕生,物理學家就知道「波函數的崩陷」是這個理論深深困擾人的一項特點。這個令人不安的謎促使物理學家發展出各種量子力學的詮釋(參見74頁〈量子力學的四種詮釋〉),但是都沒能完全成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6538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新訂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 0 240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準 0 24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