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來怎樣鼓勵小孩?是否納悶,明明是鼓勵的話語,為什麼引發的反應和效果卻不如預期?
這一天,理著平頭的張英熙老師從烈日下走來,一抹小鬍子藏不住真誠開朗的笑意,還有,濃厚的陽光溫度。
「當孩子自己動手洗碗筷,你會怎麼說來鼓勵他/她?」一開場,張英熙便耐心地引導大家仔細回想,自己是怎麼給予孩子鼓勵的。
「你/妳好棒、好厲害喔!」「這才乖,媽媽好愛你/妳。」「太陽打西邊出來囉,真是難得。」「你/妳比姐姐好太多了!」「很棒,桌子記得也要擦一擦喔。」……嗯,聽起來都好熟悉,應該是許多人慣用的語法;不過,張英熙全都打了X。
「好棒、好厲害喔!」→「每次都說這句話。」(孩子覺得很敷衍)
「這才乖,媽媽好愛妳。」→「沒做就不愛了嗎?」(父母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
「太陽打西邊出來囉,真是難得。」→「怎麼做都不滿意。」(更氣餒了)
「比姐姐好太多了!」→「耶,我贏了!」(手足間的比較變得更嚴重)
「很棒,桌子記得也要擦一擦喔。」→「好倒楣,早知道就不做。」(開始猶豫以後還要不要幫忙)
「對耶~」「好像真的是這樣……」大家面面相覷,一個個有如大夢初醒的恍然神情。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鼓勵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親子教養、教育與輔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愈來愈重視孩童身心發展的現代,大多數人都深知鼓勵的重要性,也不吝於給予;只是,成效好似沒有預期得好?
「因為鼓勵經常被誤解或誤用。」張英熙解釋,許多親師都有鼓勵的意圖,但是,往往傳達出來的卻是不滿意或是缺乏信心;好比「你可以更棒的,只要多努力一點。」「大家都可以呀,所以你應該也做得到。」「你看,哥哥都考一百分,你不會比他差。」「才考前十名喔,你明明有前三名的實力。」……相信每一句的出發點都是好意,但絕對讓孩子聽了倍感壓力。
其次,把「鼓勵」和「讚美」混為一談。
「鼓勵,是以孩子的特質和長處為基礎,接受孩子的能力和現況,促使孩子能夠看重自己;是無條件的接納。」至於讚美,「著重孩子的出色表現,前提是必須符合標準或大人的期許;屬於有條件的接納。」張英熙清楚而慎重地做出判別:「只有成功才能獲得讚美;但是,不論成敗,都可以運用鼓勵。」
那麼,到底該怎樣說,才是正確、有效的鼓勵語法?
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張英熙提供了五種鼓勵語法,並帶著大家一起實作:
1. 肯定特質與能力。要提出具體的行為或事實根據,讓孩子信服。例如:「你是個熱心的孩子,請你幫忙時,你總是樂於協助,不怕麻煩。」
2. 指出貢獻與感謝。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產生的正面價值。「謝謝妳照顧妹妹,有妳陪,她玩得很開心,就不會來找我,我也可以安心又快速地煮好晚餐。」
3. 看重努力與進步。跳出成功、失敗二分法的結果,著重在努力的過程。「這條別緻的串珠項鍊,你一定想了很多方法、克服許多困難才完成的。」
4. 表示信心。陳述支持信心的客觀舉證+我相信。「這曲子有很多困難的指法,需要多練習;不過,以往你只要一、兩周就可以把新曲子練熟,相信這次同樣難不倒你。」
5. 傳達接納和認可。用容許、欣賞、信任、不催促的態度,描述孩子具體的行為、情緒、意圖、興趣。「今天你好快就吃完飯了耶,而且吃得很乾淨,一粒米都不剩。」
「大人想要發自內心來鼓勵孩子,就必須先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態度。這是學習鼓勵最困難也最關鍵的地方。」帶著傳教士般的熱情和溫柔勸說,張英熙提醒所有人,鼓勵(encourage)就是加入(en)勇氣(courage);當孩子有了充分的勇氣和信心,自然可以成就更多的美好。
【報馬仔】「善於鼓勵的人有種特殊的能力,可以在每個人身上看見美善的本質,並以言語和行動,反映出對方內在的美好。」張英熙新著《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一書,由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