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克萊資本公司創造的新詞「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正在成為全球解讀中國新一輪經濟政策中的熱詞。它被用來形容新一屆中國領導人的經濟政策,核心內容包括:政府不推出刺激經濟的措施、在結構性改革中實行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以短痛換取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過去幾年,大陸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導致大量資金進入投資和投機領域。過度膨脹的銀行信貸體系,伴隨「影子銀行」,以地下金融進行套利,過度槓桿化,讓風險不斷積累。因此,如果不把銀行的資金驅趕到實體經濟,經濟升級就無可能。
「李克強經濟學」就是依靠市場機制,而非政策刺激和政府直接投資,去實現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從這一角度看,「李克強經濟學」代表著用短痛換取長期益處的那類,恰好與「安倍經濟學」相反,後者意圖通過量化寬鬆政策,要在日本扭轉通縮局面並重啟經濟增長,但由於它破壞了日本央行的獨立性,並影響到日本經濟的結構改革,實際很可能變成短期收益換取長期之痛。
代表新政府改革轉型政策的「李克強經濟學」,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的瓶頸,政府不能再憑著超大型經濟刺激政策扭轉局勢。因此結構改革、轉型其實是對信貸擴張、過度投資、地方債風險、出口依賴、生態破壞,以及政府的過度干預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公與低效等做調整。六月的錢荒,就是一場可控制的金融危機,進行鬥爭。
事實上,「影子銀行」活躍的本身也說明中國現有金融體系效率之低,必須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緊貨幣,鬆市場」,也即控制央行的發鈔衝動,放開對金融機構的過度管制。因此李克強一再強調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李克強的任務是讓中國這列火車,未來能更平穩地前進。能否成功?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