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竹轉個彎,就到福建了!
跨海通道三方案當中的「南線方案」,從台灣的雲林(大陸規劃為嘉義)經澎湖到金門,再從金門到廈門,對我們來說,是整個「國土的延伸」,加上從金門到台灣本島的跨海大橋如果建成,絕對是超越「台北一○一」,成為台灣的新地標,後續的整個觀光收益將不可限量。
讓我們來試想一個場景,星期五的傍晚,當你結束了一周繁忙的工作後,開著車離開台北的公司,上了高速公路,直奔位在新竹的海底隧道口,不出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到達福建省平潭島,目的地是去年在福州市郊區新買的渡假別墅,你已經盤算好,如何好好享受接下來的週末假期。
這樣的敘述聽起來雖然有點荒謬,但卻不是天方夜譚,而且正一步步開始實現。
橋隧道橫跨兩岸中共早已有規劃
十二年前,北京清華大學二十一世紀發展研究院台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在一場研討會中,提出要建造台灣海峽通道的構想,於是從一九九八年開始,中共先後舉辦過五次的海峽隧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接著在二○○四年十二月,中共國務院批准了一分「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其中有一條北京到台北的路線,祇要兩岸三通後,就要確定其連接方式,顯示中共對興建台灣海峽的直接通道(橋隧)工程,不但有具體的政策,也顯示其迫切感。
祇是,到底是要建跨海大橋還是海底隧道,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不同的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設計專家林元培就建議建一個跨海大橋,完全用大橋連接起來,另外有些專家則建議以「橋隧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雷俊卿就說,如果要單獨建隧道也是可行的,祇是「橋隧結合」也許是更加好的方案,祇是橋隧結合的問題點在於,究竟要「把結合點放在什麼地方還要進行進一步論證。」
雷俊卿進一步解釋說,差別就在於建橋樑的造價要稍微低一些,海底隧道的優勢就在於它不受颱風期的影響,以澳門的西海灣大橋為例,祇要遇到颱風期,橋面就不能行車,隧道本身就像一個箱子一樣,不受颱風、暴雨等天然因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