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與兩岸金融開放可說密不可分,前提卻必須先在立法院過關。如果這次立院臨時會能通過該協議生效,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就可看到富邦金併華一銀行、永豐金南京子行開業,及永豐銀引進工商銀行參股等案加速完成。
同時,目前多家台資銀行向大陸官方申設據點案都在排隊審核中,支行方面有彰銀的昆山花橋、合庫銀的蘇州高新;而申請第二家大陸分行的更有華銀、國泰世華銀、合庫銀、一銀及土銀等五家之多。再者,有關台商定義放寬、取消兩岸互設據點「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經營業務滿五年准設分行」的規定,對銀行股更具全面性影響,以及證券業企盼的登陸設立合資全照券商,全都是等著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鳴槍起跑。
實際上,兩岸金融開放以來,金融業登陸的實質效益並不顯著,原因在於銀行在大陸的業務限制多,即便是已參股廈門銀行的富邦金,仍要靠台灣地區的北富銀及富邦人壽雙引擎繳出獲利佳績。
獨立券商壓力備增
不過,隨著富邦金去年底宣布併購華一銀行、永豐銀今年四月宣布中國工商銀行將參股二○%股權;接著,永豐金南京子行獲大陸銀監會核准申請,加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六月二十一日完成簽署。一波波的利多消息加持下,銀行股股價今年以來呈現全面上漲,其中,最積極布局兩岸的國泰金及永豐金,漲幅各達三九%及二二%之多。
相較之下,今年一月的兩岸金證會雖然為證券股帶來開放登陸利多,即開放台資券商在大陸上海、福建、深圳各新設一家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台資證券公司持股比例可達五一%,且合資夥伴不限證券公司,但獨立券商的股價表現遠不及金控股,群益證券今年來股價甚至下跌近一成。
其原因除了金證兩會的開放利多是和服貿協議綁在一起,在該協議生效前,證券業者只能原地踏步,未來登陸號角響起時,跑在前面的還有金控集團旗下的證券公司;而且,限定上海、福建、深圳各只一家,連同在大陸六個金融特區,設持股上限四九%的合資全照券商,屆時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局面,獨立券商的勝算恐怕不大。
參股題材不間斷
去年加入開發金的凱基證券有意與元大寶來、富邦及永豐金證券爭取上海、福建、深圳等三地合資券商執照,主要即是有金控母公司的資源幫助。
此外,服貿協議生效後也將啟動兩岸金融參股進入新紀元。永豐銀宣布引進中國工商銀行參股,就是回應四月兩岸金銀會的結論「參股投資金控公司子銀行的持股比率可達二○%」,一旦服貿協議生效,兩岸金融主管機關即可放行。
至於金銀會同意的其他參股模式,諸如陸銀投資臺灣上市櫃銀行、金控公司的持股比率提高至一○%(如加計QDII為一五%),投資未上市櫃銀行、金控公司的持股比率提高至一五%,也是一併生效。可以想知,有意引進陸銀股權合作或到大陸參股的幾家銀行、金控,動作將陸續浮上檯面。
值得留意的是,金融股王國泰金的兩岸參股動作,不僅僅關係到國泰金融版圖的將來發展空間,更是台灣金融股股價長線行情的一大指標,甚至可以從中觀察行政院團隊對整個金融產業政策的支持力度。
原先兩岸金融開放的潛規則是以公股銀行優先。二○一○年底第一波放行的五家台資銀行大陸分行,一銀、彰銀、合庫銀及土銀均公股背景,國泰世華銀的前身世華銀行也是公股背景,合併後成為台灣最大壽險集團國泰金旗下子銀行。
近年來,台灣的公股銀行在立法院及大股東財政部層層束縛下,國內外併購投資幾乎都是封殺結果,遑論政治意識濃厚的兩岸金融參股案,公股銀行更是碰不得。
國泰金、京城銀具指標性
因此,兩岸金融參股題材將由民營金控出線表演,其中,國泰金應該是兩岸政府當局共同屬意目標;更何況,國泰金長期在大陸穩健布局深耕,與富邦金集中在廈門地區的區域型布局不同,相信國泰金在選擇參股對象時,更具有宏觀性。
國泰金今年董事會引進郭炎及仲躋偉兩位外部董事,前者是兩岸三地知名金融人物,又是前中國國協,後者是中國金融圈著名的信用卡教父;在國泰金大陸布局及引進陸資策略聯盟計畫,這兩位獨董擔任的角色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