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狂犬病半世紀後的今天,台灣再度淪為疫區。
今年6月,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龐飛檢出三隻去年死掉的鼬獾感染狂犬病,證實台灣出現疫情,今年7月底,台東一名男子在家被鼬獾攻擊,將動物屍體送驗後也發現帶有狂犬病病毒,正式敲響警鐘。
自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分別在南投縣魚池鄉及鹿谷鄉、雲林縣古坑鄉、台東縣東河鄉發現感染狂犬病的鼬獾,是否意味著疫情大量擴散?「這有待更多疫情及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彙集,才能研判證實,」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暨附設動物醫院院長劉振軒態度保留。
劉振軒提到,30餘年來中華民國獸醫病理學會每個月都有全省病理人員蒐集各地區病例來討論,至今尚未遇過狂犬病的案例,「若過去真有疫情或案例發生,應該在每月例行討論會中有獸醫病理醫師提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趙磐華說明,台灣自1999年開始針對犬貓做狂犬病監控,2008年開始監控蝙蝠,直至2013年,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呼籲下開始監控野生動物,因而發現一隻染病鼬獾,龐飛進一步針對先前死亡的鼬獾檢體做回溯性調查,才發現另外兩隻。
疾病管制署目前將發現疫情的魚池鄉、鹿谷鄉、古坑鄉、東河鄉及其他山地鄉列為狂犬病首要及次要風險地區,加強犬貓的狂犬病疫苗注射,同時也請巡山員遇到像鼬獾這種食肉目小動物就需循通報管道,送到淡水的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試圖堵成一條防疫線。
人畜共通疾病,致死率百分百
狂犬病是人畜共通的疾病,所有溫血動物都有可能感染,它之所以駭人,在於發病後高達百分之百的死亡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世界每年約有5萬5千個死亡病例。
狂犬病病毒一般經由唾液傳染,若遭感染動物咬傷,便有可能染病,而病毒進入傷口後,會先在肌肉繁殖,進而由周邊神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再進一步擴散到腦、唾液腺、眼角膜等其他部位,劉振軒解釋。
人類一旦染病,潛伏期從1至3個月不等,偶爾短於7天,最長可達7年以上,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布的多寡、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等因素而定。
發病後,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持續數天後,病患會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痙攣,出現恐水症狀(所以狂犬病又稱為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
如果是動物遭到感染,前兩三天的前驅期會開始出現跟過去不同的行為,進入興奮期後會變得焦躁、有攻擊性,最後才進入麻痺期,昏睡死亡,這也是為什麼台東那隻染病的鼬獾會闖入民宅、攻擊人,之後又突然死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