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十六、七歲孩子都不太清楚自己志趣,上大學就遵照主流意見填志願,落點金融系就學金融,落點法律系就學法律。偏有一種孩子不管大人怎麼說,就是要以冷門科系為第一志願。碰到這種孩子怎麼辦?
華人社會常見的虎媽、虎爸總覺得沒啥好商量,強迫幫孩子填志願,孩子將來一帆風順也就罷了,萬一跌了跤,可能永遠埋藏一股怨怪爸媽之意。
另有一種父母不忍違拗孩子,卻又擔心他將來喝西北風,就堅持小孩應以熱門科系為主修,再以興趣為輔修,或乾脆雙主修。折衷方案乍聽很完美,卻有個問題:孩子是那種很會念書,再沒興趣也能輕易過關的極少數嗎?大部分孩子對一門科目只要沒興趣到一定程度,念起來就會痛苦不堪,念半天仍進不了腦袋。爸媽以為這樣兩全其美,孩子卻可能兩頭落空:在熱門科系那邊白費許多功夫,連帶把追求興趣的時間精力都耗光了。
也有爸媽苦口婆心,分析現實利害,最後求孩子說:「你就答應我這一次,好嗎?」這樣做的缺點是會激出孩子最悲壯一面,回說:「了不起將來過苦日子,絕不會拿家裡一毛錢。」講到這裡親子鴻溝就沒救了,大人心想「孩子就是太好命才變這樣」,孩子則想「爸媽不可能了解我」。更糟的是,孩子可能因此得到「現實與理想是對立」的印象,變「憤青」,以反體制、反自由經濟為高尚,連帶對職涯抱著輕渺態度。
別怕有衝突就逃避親子溝通
難道爸媽應該壓抑心中憂慮,支持孩子選擇?其實,這時爸媽不說出憂慮,不是開明而是逃避。尊重孩子是一回事,但為了避免衝突而不對話又是另一回事。爸媽不該先認定雙方不可能達到共識,因此乾脆不對話。
科系有冷熱門之別,背後是有客觀數據的。二○一二年,美國《Forbes》雜誌就依平均起薪、畢業即失業的佔比,公佈〈十大最糟主修〉,人類學系高居第一,文史哲亦都榜上有名。美國近年亦冒出一種聲音,以為人文學科無益創造就業,根本不該花納稅人的錢。佛州州長史考特(Rick Scott )就提議,文史哲的學費應大大提高,去補助理工醫。
理工醫法商之所以熱門,正因為它們都是某種專業的職前訓練。不念醫學系,連考醫師執照的資格都沒有。不念法律系,也不可能去考律師和司法官。冷門科系起薪低,求職難,正因為它與任何職業都沒有對應關係。
講到這裡孩子可能插嘴:怎沒有?可從事教學或研究工作啊。
理工醫科也許求職較容易,但在職場上不論冷熱門科系,都必須擁有與人溝通共事的能力。
爸媽這時就可拿出流浪教師與流浪博士的相關報導,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少子化,什麼是「大學退場機制」。讓孩子明白,等到他將來想投入教學或研究工作時,可能沒職缺。就算是有職缺,也可能因為少之又少,比的不是才學,而是運氣與父母人脈。
不能從事教學研究,並不表示沒出路。放眼國內外許多企業成功人士,許多都是文史哲出身。量子基金創辦人索羅斯(George Soros)學的是哲學,「中國的巴菲特」郭廣昌也是;惠普前執行長菲奧利娜(Carly Fiorina )是哲學與歷史雙主修;王品集團戴勝益出身台大中文。他們都不是一步登天。
科系不導向某種專業,將來依然可能叱吒風雲,原因很簡單:職場上本來就有許多工作,尤其是與銷售、管理相關的,其核心技能並非是來自讀書考試。只要溝通、吸收新知、歸納整理、與人共事的能力高人一等,自然就會受到提拔,就有機會獲得更大舞台,得到更多學習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