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館的友善範圍
我是一名建築師,深感現代營建過程對環境造成巨大衝擊。今年初我辭去工作,替自己安排了一趟南美洲旅行,希望能瞭解更多對環境友善的自然建築。身為旅人,我當然很關心旅程安排以及身心靈如何收穫,不過同時也思考著這趟旅程能否尊重旅遊地的文化與生態,甚至降低對當地的環境影響,讓自己做個「負責任」的旅人?
這個念頭來自於《國家地理雜誌》介紹的「前五十大生態旅館」,我想這可能是成為負責任的旅人的好方法。但是點選其中的網頁瀏覽一番後,發現網站上照片中的旅社「看起來」無不自然、時尚又高級,而且住一晚的費用動軋上萬元,非我這個才工作幾年的上班族所能負擔。
因此,我開始對「生態旅館」產生疑問:旅館一旦以生態或環境友善為號召,它的價值是否會理所當然地反映在價格上?第二個疑問是:「生態旅館」與周圍社區和環境的關係是什麼?是否僅是獨善其身的高級旅館?旅人難道要在與世隔絕的小世界裡度假嗎?
負責任有分等級
反覆在「前五十大生態旅館」中尋覓後,終於找到一間令我滿意的生態旅館——位在厄瓜多的「黑羊客棧」(Black Sheep Inn,下文簡稱BSI)。它不只提供昂貴套房,也提供一般人能負擔的便宜通鋪。另外,BSI對於「生態旅館」的定義,也回答了我的第二個疑問。他們認為生態旅館除了「保護環境」、「對環境低衝擊的綠色旅館」與「永續」外,還必須投入「有意義的社區活動」與「環境教育」。
換言之,若要實踐「負責任的旅遊」,除了旅人本身願意付出相對高的價錢,以及願意以較友善的方式對待旅遊地外,也需要當地旅遊業(如旅館)與當地社區願意投入永續發展的旅遊業。
目前在台灣,當然也有「負責任的旅遊」,不過還停留在鼓勵旅館減廢、省水等降低對環境衝擊的層次,例如鼓勵旅館不提供拋棄式盥洗用具、鼓勵遊客重複使用毛巾等。然而,當我來到厄瓜多時,卻看到旅館業者和當地社區在「負責任的旅遊」裡,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
初遇厄瓜多的生活
「厄瓜多」原意為西班牙文的「赤道」,中央有安地斯山脈貫穿南北,西側為臨太平洋的低地,東側為亞馬遜流域。隨著地理高度的轉換,氣候由乾冷轉為濕熱,熱帶的動植物(甚至是人種)吸引了歐洲殖民帝國的學者,前來「探索」與「發現」。
那趟旅程,我來到安地斯山脈,有兩個鎮村使我念念不忘。首先是辰曲蘭(Chugchulan)偏鄉地區,那裡距離首都基多市(Quito)有六小時的車程,BSI生態旅館即位於此。另一處則是離基多市兩小時的車程,位於基多市與低地區域交通動脈旁的明多(Mindo)小鎮,那裡有間El Monte生態旅館。
辰曲蘭位於安地斯山脈的心臟,即使厄瓜多有赤道通過,但因為海拔高達三千三百公尺,就算是夏季也得穿長袖長褲。辰曲蘭的主要收入為農作,這裡山高水深,農民就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耕作。放眼望去,不同深淺的綠色代表的是森林、豆子、玉米、馬鈴薯、放牧的草坡等。到了周末,教堂前的廣場便化身為市集,周圍村落的人們能夠到這裡販賣農作,以換得其他生活用品。
在台灣,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區域多被畫為國家公園保護區,少有人煙。但這裡卻是安地斯原住民的聚落所在,他們的身材粗壯並不高大,行走在山路叢林間,步伐很踏實且準確。原住民男人的傳統服飾目前僅保留深色防水帽,帽邊別上鮮艷羽毛。而女人則多保留傳統習慣,穿著特定款式的多層次裙裝,黑色油亮的長髮梳成雙辮,並在雙辮末端繫上鮮艷的繩做結。
午後天氣極易起霧,常有短暫大雨。當我們狼狽地掏出雨衣時,只見當地住民們不急不徐地將肩上看似圍巾的披肩打開,瞬間變成包裹全身的防水雨披(poncho);而在寒夜裡,披肩又能保暖身體。多層次的「洋蔥」穿搭法,是南美洲安地斯原住民的著衣策略。
小旅館引領鎮村發展
二十年前,兩名美國背包客因緣際會來訪辰曲蘭之後,有意在此地過永續生活,於是回國工作幾年存了一筆小錢,便在這裡買了一塊地,開始經營起旅館生意, BSI生態旅館就此落地生根。
BSI的「生態」從何而來?旅館裡實踐零廢棄再利用、垃圾分類回收、有機物堆肥,BSI努力到經營者被鎮村選為「垃圾之王」。而走出旅館後,他們該做的也沒有少,經營者甚至還代表鎮村與鄉長協商,主張辰曲蘭不需要垃圾掩埋場,需要的是垃圾回收分類的空間。
他們並非獨善其身地經營自家的生意,在經營有成後,他們將經營旅遊業的知識分享給社區,鼓勵社區參與正在發展中的旅遊業,比如騎馬活動、健行的導遊;更特別的是,由於當地缺乏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也不可能有計程車,遊客如果要到附近的景點,還需搭牛奶卡車,因此接駁遊客也是新興的旅遊服務。
除了分享旅遊經營,BSI也積極推廣生活知識,包含婦女健康、節育等。他們向外找贊助,幫社區蓋了一間小圖書館,提供圖書、電腦與網路,讓孩子下課後可以來此找資料,還找來基多市的英語學校協助電腦教學與硬體維護,並持續負擔網路的費用。這些事都不是一蹴可幾。BSI花了二十年,不僅經營生態旅館,也參與社區事務,希望提供社區另一種永續發展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