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讓馬服服貼貼仍嫌不足
北京不理「先經後政」強推和平協議
蔡衍明的中時起音,昔日最大對手聯合報拚命唱和,在與中國的經濟面談判,服貿協議還有爭議時,這些要求直接開啟政治面談判的聲音來得突兀。但在北京政府的盤算中,端出「實際上無利讓出」的服貿協議,正是為了引發朝野兩極大戰,造成社會大眾的疲勞和厭煩,以便直接與台灣簽訂政治性的兩岸和平協議。當台灣藍綠政黨致力計算服貿利益、計較政治利益誰多誰少時,北京的併台目標,已經悄悄走到最後一哩。
八月八日的台北圓山飯店,由旺報舉辦的兩岸服貿協議啟動論壇,包括副總統吳敦義、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等高層人士與會。
旺報創辦人蔡衍明在致詞時,倡議國共簽署「兩岸和平協議」,隨後上台的鄭立中欣表肯定,張顯耀個人也認同,但稱陸委會尊重此項建議。
香奈兒蓋掉「拆政府」
蓋不掉聯合中時的促統言論
從那天起至今,「和平協議」四個字每天都出現在報端上,旺報以系列方式在社論做和平協議的探索。
八月十一日,新黨主席郁慕明跟進,呼籲國共簽訂和平協議,「愈快愈好」,「民進黨若覺得不錯,也可以去和共產黨簽訂。」
十三日,聯合報以社論發表〈何時簽訂和平協議?〉。
十四日,中國時報社論是〈國共和平協議,讓兩岸有無限可能〉。
和平協議使者在此時紛紛出籠,是巧合嗎?他們其中皆有相近的觀點,即「缺少和平,就沒有互信,市場就難以打開,此為服貿協議無法盡早生效的原因之一。」換言之,服貿協議引發台灣的藍綠內鬥、顯現人民的焦慮、凸顯國家安全議題,終至連結兩岸關係究竟為何的糾葛。
倘若簽署和平協議,就沒有軍事威脅與衝突的可能,則服貿協議所帶來的心理障礙,包括中資、企業、勞工來台,以及資安、國安的疑慮,就減少泰半。畢竟沒有統戰的前提,開放只是為了兩岸的經濟交流與繁榮。但是,事情有這麼簡單嗎?
服貿協議,台灣開放六十四項服務業給中國,中國則開放八十項服務業,從數字上看,中國的慷慨真是讓台灣賺到了,國人銘感五內、跪地叩首都來不及,怎有產學界跳出來疾言反對?經濟部長張家祝說,「反對服貿協議是因為意識形態。」
服貿讓利是虛
馬政府急著實行中國併台戰略
這是簡單的二分法,反正「經濟問題泛政治化、政治問題泛道德化」,就能把頹勢拉到勢均力敵。不過張家祝把服貿政治化,凸顯「服貿是虛、和平協議是實」,但這不是馬政府的對中戰略,而是中國建構的對台戰略。
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說,不能理解服貿協議在立法院為何引發對立;但是副會長鄭立中卻說,「可以理解服貿協議在台遲遲不能生效,這也讓下一波的貨物貿易協議商談,將變得更複雜、更艱難。」陳、鄭二人分居海協會領導階層,竟然出現不同認知,其中大有學問。
做為一個對台工作的高層,鄭立中應該是「不能理解」才對,畢竟這是一個很不對等的協議,「六十四比八十」,中國拱手多讓台灣十六項,北京未撤換談判代表已是怪事,相較中國男籃在亞錦賽敗給台灣十八分的「八九慘案」,就已被罵翻天;但是北京笑臉盈盈,大談對台讓利「戰果」,心態可議。
若中國真的善待台灣,不會小到連在越南召開非政府會議,都要強將「中華台北」改為「中國台北」;甫落幕的亞錦賽,中國也笑納菲律賓以「中國.中華台北」稱呼台灣。再回顧北京與他國建交時,在公報上落筆對台主權無不字斟句酌、斤斤計較,中國談判官員常說,「中國什麼不多,就是人多與時間多。」
他們可以拉長戰線,用時間來消耗對手的戰力與耐力,可以用人海戰術輪番上陣談判,他們什麼都可以忍耐,但是攸關中國的利益,一寸都不能讓步。
中國千方百計在外交場合吃台灣的豆腐,連只能自我意淫一剎那的「名稱」、「國旗」問題,都能小題大作。與謝淑薇搭檔奪下溫網雙打冠軍的中國彭帥,也極具政治敏感度地在記者會否認台灣是國家。
這種根深柢固的中國制式反應,難道會突然吃錯藥,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在服貿協議做出讓步?
服貿協議要盡早生效,秉持公平互惠原則,簽訂對等的協議即可,如同台灣與紐西蘭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然而就是因為「不對等」,引發國內反彈聲浪,關鍵在於台灣何德何能去接受中國的「讓利」?天下豈有白吃的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