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還是會遭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風險,這個媽媽不可能永遠保護到他。後來,書和教授的話,改變了宋維村的想法。
祖母和媽媽為了孫女女兒發生爭執。祖母要每天在校門口等孫女放學,媽媽卻說,安親班就在學校對面,要女兒自己走過去。
一個綁兩條辮子的小女孩,擁有孫女和女兒的雙重身份,就像一塊肥沃的殖民地,被祖母和媽媽相互爭奪。我介入調停,採住民自決,聽聽小女孩自己的意見吧,「校門口有那麼多同學,看到阿嬤來接我,會笑我。」意志清楚,看來不用經過公投了。
祖母首先破壞停火協定:「校門口有那麼多壞人,誰知道誰是誰,我不放心。」堅持看管政策。看起來,這將是場親情與權力間無限期延長的戰線。
採訪兒童精神醫學權威宋維村時,他提過一個「如有雷同,果然巧合」的真實案例。當年,宋維村還在加拿大,有個媽媽帶輕度智障的兒子來看診。問題說大不大,每天上學,媽媽都要伴兒子去搭校車,但同學會笑兒子,兒子不肯搭公車。
聽完敘說,宋維村原本站在媽媽這一邊,認為媽媽要盡力保護兒子並沒有錯。他的指導教授卻持不同看法,給宋維村一本談論人生風險的書。指導教授說,兒子還是會遭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風險,這個媽媽不可能永遠保護他。後來,書和教授的話,改變了宋維村的想法。
宋維村向媽媽建議,如果不放心,慢慢放開吧。兒子出門後,媽媽可以跟在五十公尺後,看兒子能不能夠自己走這段路,就算出事,媽媽也可及時伸出援手。
宋維村說,這位媽媽試過幾次,明顯降低原先的焦慮,她開始讓兒子自己出門搭校車,親子關係也得到改善緩解。
趕快問宋維村這本書的書名,許多還沒有學會如何好好放開的台灣祖字輩或父母,可能會很需要它。宋維村說:「都過了三十幾年,我已不記得書名了。」那怎麼辦?難道送一本《西線無戰事》給這位祖母?
後來,從Kohut的研究感受到,當媽媽對兒子輕吐出「go ahead」時,她也是要對自己的焦慮同理,母子同時瞭解到,放開距離,才能拉近距離。
一個焦慮的祖母或父母,或許都可試著拉長距離。從站在校門口外十公尺,拉遠到二十公尺,躲起來,默默觀察孫女完成放學後從學校走進安親班的任務。縱使再怎麼不放心,在可保護得到的範圍內,讓孩子嘗試衝撞一點風險,對於親權的雙方,應該都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