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3)年6月下旬,位於北京西區成方街的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對其國內的商業銀行做了一次無預警的壓力測試。每年6月是大陸商業銀行需求流動性支援的旺季,經常會出現錢荒現象,在以往,大陸央行通常總要出手注資,入市舒緩緊張,今年則破天荒地站在一旁袖手。撐到6月下旬,商業銀行間終於爆出搶錢動作,指標「上海銀行間隔夜拆款利率」(Shibor)由平常期的2.5%水準飆升,6月20日市場上交易利率甚至一度高達25%,顯現金融局勢十分嚴竣。此回風波於時序進入7月以後,緊俏雖已逐漸緩和,不過,整體局面仍然餘波蕩漾,部分小銀行仍處在「需錢孔急」階段。
人行行長周小川承認,這樣做(6月下旬),是為給商業銀行留下一個「記憶深刻的教訓」。世界各國央行與其商業銀行的關係,常常呈現表面和諧,骨子裡卻十分緊張,而央行也經常為「殺雞儆猴」出手修理銀行。以華爾街為例,李曼銀行2008年得不到美國聯準會(Fed)的挹注只好倒閉一事,多少和Fed、政府有關部門主管與李曼當時老董Dick Fuld溝通不良有關。當商業銀行需錢孔急時,央行最容易立威,大陸此回風波,又得到印證。
人行不救錢荒,銀行搶錢恐出現亂象?
大陸新任領導習李體制已就任,習李顯然有心做一番改革,李克強領經濟的方向,也逐漸讓世人看出端倪,因而傳出「李克經濟學」(Likonomic)來,李克強所掌經濟政策二不一要:不貿然做財政擴張,不要盲目貨幣擴張,要經濟結構改革。6月下旬此回的資金緊俏,正吻合了「不要盲目貨幣擴張」政策。其實,大陸總體經濟國民所得對銀行信貸的比例已達1:1.9,高於各國的通常水準1:1.3甚多。貨幣供給太過寬鬆,而且還出現貨幣供給上升,總體經濟成長反而下滑的趨勢,當政者不願看到過剩的金融流入房市及其他市場,到處亂竄;另一方面,卻挹注不到實質面經濟。
但要引導流動性支援實體經濟,支援民生經濟,卻屬知易行難。首先,大陸銀行面對經濟諸侯(國營事業),資金優先供應各山頭經濟,資金猶如水,供水的渠道首先經過上位的田(國營事業),再轉到中位的田(民營大企業),至於中小企業才攸關民生經濟,則位於水道末端,大瓶子還沒裝滿水之前,小瓶子裡常常是空的。
大陸銀行已經比臺灣活潑,而有嚴重的「影子銀行」問題,銀行則推出「財富管理系列」產品(Wealth-Management Products;WMP),WMP以追逐高盈率為宗旨,經營手法則被人批評為「龐氏騙局」,也就是猶如1980年代臺灣的「鴻源」老鼠會。問題是WMP在大陸市場已經十分龐大(約有3兆美元的規模),動能則十分嚇人,一般的商業銀行藉此吸收存款,並且採用「表外表達」(也就是報表上不揭露)方式,資訊無法透明。臺灣本地人士對於「鴻源」,絕大多數人士都能體會:當它動能十足時,沒人擋得下;當它動能衰竭時,沒人救得起。
央行緊縮金融,陸銀可否記取教訓?
所以,在2013年的6月裡,大陸央行雖然飽讀大陸實質經濟面的各項數據都正下行中,緊縮金融必然要冒惡化經濟情勢的風險,央行還是決定祭出壓力測試,在商業銀行需錢孔急時,不去救援,宗旨在給銀行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教訓。至於銀行是否從事件中記取了教訓?以及在事件中,有無銀行受了內傷?傷勢又如何?則都留待下回分解。
「壓力測試」在華爾街,是在報表上、紙面上做了算,在大陸,卻真槍實彈上演。經過6月下旬這回合後,「李克經濟學」和「上海拆放利率」這兩名詞,大約要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