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日前釋出消息,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政策預期走向減碼(tapering),尚未公布時間表就引發市場軒然大波,全球金融市場立即反應。
根據彭博新聞社(bloomberg)在8月9-13日訪查48位經濟學家,當中有65%預測Fed可能於本月開始削減每月850億美元購債計畫,顯見多數學者也認為QE收場是時候了。究竟QE為何該結束?結束後對美元對新臺幣的走勢為何?日本反其道而行持續寬鬆,是否能重返當年榮景?面對諸國貨幣政策變化,臺灣的匯率、利率會如何連動?企業又該如何避險因應?均為我們即將面對的課題。
美、日貨幣政策轉向 全球動見觀瞻
美國近幾年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作為提振經濟的工具,迄今已經實施近五年,共三次QE(Quantitative Easing)及一次OT(Operation Twist;扭轉操作)的刺激景氣措施。
說到最早實施寬鬆政策的,其實是2001年的日本,目的是為解決其1990到2000年的經濟衰退,至今日本實施過多次規模不等的量化寬鬆及資產購入計劃來提振經濟,自去(2012)年安倍晉三上任,為挽救國內長期消費信心不足而引發的通縮,更大膽提出三項改革方針,俗稱「安倍三隻箭」-第一支箭:量化寬鬆,讓日元貶值,促進出口,鼓勵企業投資,進而帶動消費;第二支箭:財政刺激,祭出規模高達10兆日圓的財政刺激方案;而最重要的第三隻箭為:結構性經濟改革,也是日本經濟復甦能否成功的關鍵。
既然量化寬鬆是以大量發行貨幣來進行市場操作,那麼無論是美國的減碼,或是日本的加碼,必然會對整體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引發全球關注。
美QE減碼是正向訊息 應樂觀看待
美國無法繼續維持寬鬆的原因,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行一分析,是因政策持續了近5年之久,流通在外的貨幣數量過多,美國政府也會擔心流動性過剩問題產生,導致經濟結構不平衡,可能會陷入不好的循環。
況且,由各項經濟指標來看,美國總體經濟已經有明顯轉好的跡象,梁國源指出,美國股市已恢復到2008年金融風暴前水準,經濟成長率由2012年第四季的0.1%上升至今(2013)年第二季的1.7%;失業率也從2012年9月的8.1%降至今年7月份的7.4%;房地產持續復甦以及通膨率增至2%,有逐步向預期水準靠攏的趨勢,既然如此,此種非典型激進貨幣政策確已完成使命,目前觀察,未來的就業情況為QE是否減碼的關鍵,畢竟充分的就業人口才能有效帶動經濟成長。
雖然縮減QE看似流通貨幣減少,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沈中華則認為,其實美國增加貨幣供給的資金多半是拿來買銀行的不良債券,實際挹注到產業的有限,貨幣乘數在採行QE政策並沒有完全發揮效用,也代表著企業沒有積極借貸的資金需求。原本希望貸放給公司的資金,真正來借錢的反而是炒作黃金、石油、房地產的投機分子,而形成不好的循環,因此,貨幣寬鬆政策結束受到最大影響的,是新興市場的投機,預期黃金及房地產外來力量的炒作會消失,而回復到正常合理的水準,股票回到基本面,美元則回歸基本價位,全球貨幣減少的影響,應該是資產價格快速下跌,對實質經濟層面影響不會過度劇烈。
日前,前財政部長劉憶如在中華徵信所舉辦「QE退場後之美歐中日台」名人講堂上也持相同看法,無論下一屆美國聯準會主席是誰,QE減碼的方向應不至改變,市場一般預期各國利率未來將會走升、美元指數走高、黃金價跌,國際油價有望維持穩定波動,短期因投資大眾預期心理造成全球股市波動,但長期來看,QE減碼其實是美國經濟復甦的正向訊息,在美國經濟復甦的帶動下,臺灣出口表現可望轉強,企業如有足夠準備,應可樂觀看待。
日安倍三隻寬鬆箭 調整經濟結構不得不為
那我們會感到疑惑,在美國決定收手之際,日本新政府卻宣布大膽持續寬鬆,以放任日圓貶值刺激出口的方式,挽救國內的經濟,何以形成兩造如此大的差異?政策的背景及原因為何?而日圓的貶值是否會威脅我國的出口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