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陳玲穎
平凡主婦對老人家的承諾
14年前、921大地震,雲林地區白天餘震不斷。家庭主婦陳玲穎隨著社區工作者一同進入災區救援,一位阿嬤流著淚對陳玲穎說,「小姐,我好怕,白天可不可以和妳一起住,」她直覺說「好,」陳玲穎沒有細想,就當是老人幼稚園吧。
這是雲林縣小太陽老人日間照顧的起源。當時,台灣對老人日間照顧的概念還很模糊。至今他們已經成立了3間日照中心、並提供居家服務,服務了將近1000名個案。
辦公室裡,仍掛著當時這幾位長輩穿的破爛衣服,顯見地震之恐怖。為什麼還留著這幾件破衣服?「這是初心啊,」執行長陳玲穎說。
感覺上日間照顧是在都會區,經過推廣、民智已開,晚輩才懂得日間可將長輩送到社區,得到托老所般的照顧。
不料,遠在雲林,竟然靠民間智慧理所當然地用台灣本土的方式在照顧老人。問陳玲穎怎麼收費?竟然沒有統一定價,依老人家的經濟狀況,收費從100到5000元不定,由在地人士認養老人。
曾經到雲林小太陽老人日間照顧參訪的挪威學者邦戈德(Rob Bongaardt)說,「小太陽做出台灣自己的特色。」
走進斗六幸福園小太陽幸福園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由三合院改建,草木扶疏,紅磚瓦古色古香,廣大的庭院重新設計後,剛好可以成為失智長輩的徘徊步道。都市俗的我覺得好像來到茶藝館,雲林的長輩應該覺得熟悉,是另一個家。
一開始陳玲穎想在雲林做日間照顧,並不受支持。不僅外界的人嘲諷說「日照是『非主流』,內部的同仁也反對,覺得「日照發展混亂,不碰較好」。因不受支持,陳玲穎每天從斗六騎摩托車到古坑,邊騎邊哭。「我覺得這是對的事,一定要做,」陳玲穎說。
資源不夠,她將社區資源捲動進來。
進入廚房,洗碗機、碗櫥,連大同電鍋,都貼了捐贈人士名字的紅紙條。
瓦斯行的瓦斯伯對陳玲穎說「我觀察你們很久了,我佩服妳,」便把車子借給協會載老人,就算協會已經募到車子,依舊繼續借給協會使用。協會使用的7台用車,有6台是募來的。
除了陸續提供日間照顧、居家服務、社區送餐,最近他們發個大夢,要為失智老人蓋團體家屋(Group Home )。團體家屋是起源於北歐的照顧模式,提供長輩如家庭般的環境與照顧品質。雲林長期照顧協會的成員每個週末到斗六夜市募款,「成績好的時候有七、八千元,不好的時候有一千多元,」主任陳韋庭說,「你們每個人都去夜市募款嗎?」我問每個看起來和我一樣的專業工作者,每個人都點點頭。
經過14年發展,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團隊已經120人,和所有老人服務機構一樣,面臨人力、人才不足。
陳玲穎不吝培養,幾個幹部都送進大學念碩士班,也常到國外學習參訪,即便在雲林,也與國際接軌。
她很重視特質,每個人來到協會,都要從徒手洗廁所開始。陳玲穎從中觀察適不適合服務老人,「服務老人是服務生命,生命是偉大的,」陳玲穎說。
用對的人,才可能講究照顧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