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遠見》跟隨很多台灣傳統與科技業深入日本鄉間,尋找有技術含量、卻苦無國際行銷能量的日本中小企業,併購或合作,讓台灣的國際業務能力與機靈彈性,結合日本技術,一起打進國際市場。
現在,日本景氣在安倍晉三新政刺激下正逐漸復甦,日圓兌美元下跌到100左右,日本出口再度暢旺了。一年後,我們在台灣卻開始聽到,現在是「大陸正在買台灣!」訴說的是,大陸企業開始來台灣尋找比他們科技領先的公司,想辦法併購、入股或合作,希望站在台灣的肩膀上,更加茁壯。
不管合作或併購案例確實發生了多少件,但這樣的說法卻暴露了,一直是台灣驕傲的科技產業,恐怕已經出現隱憂。這正是本次《遠見》策劃兩岸科技競賽專題的源起。
陸企大幅領先,台灣只能節節敗退?
本次記者走訪大陸科技業的大本營深圳,這裡有鴻海集團的20多萬勞工生產大軍,但也有大陸指標型的科技大廠華為、中興、比亞迪……等總部。從手機到觸控面板,《遠見》實地採訪大陸大廠,讓人吃驚。
一向領先的台灣科技業的確已經拉警報。我們遍訪拓墣 、Gartner、IDC、資策會、工研院IEK、 GSA、Strategy Analytics、ABI等產業研究機構,整理兩岸在幾個時下比較重要的技術方面優劣表,發現台灣跟大陸打成五個平手、三個優勝、一個被超越的局面。
除了技術逐漸被超越,在規模上,台灣更明顯吃虧。彙整這些研究機構的資料,發現在規模上,四勝、五負,已居下風。尤其在手機上,不管是品牌或代工,最明顯被大陸領先。
每當拿台灣與大陸比較時,大陸政府大手筆支持企業、企業手上資金滿滿又企圖心旺盛等,都讓台灣自歎弗如,好像只能節節敗退。台灣科技界到底該如何因應?是否手上仍有強項?本期特別企畫有詳細報導。
當台灣科技業似乎被大陸狠狠追上時,本期訪問了出身台灣、過去20年在大陸打造出百貨集團的金鷹董事長王恒,發現台灣的服務業目前對大陸十分具吸引力。
當大陸內需正要起飛,全大陸幾乎一天增加一家百貨公司,已經在大陸各城市擁有28家商場的王恒發現,未來要在大陸迎接肉搏戰,擁抱台灣的服務品質與內涵是最佳方式。因此近年來他與台灣創投知名人士、生華創投董事長胡定吾成立海峽基金,積極尋找優質的台灣服務品牌投資,再引進到大陸去。王恒如何看台灣的服務潛力?
本期封面故事則探討自從今年5月22日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宣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半年要退場後,由於政策不明朗,對亞洲國家的影響甚大,尤其是印尼與印度受創最重,一股亞洲金融風暴似乎又要來了的樣子。因此《遠見》直接到印尼訪問,發現當地人對QE3了解不多,儘管貨幣貶值,但是內需一樣旺盛。到底該如何看待熱錢退不退的影響?本期封面故事有精采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