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波波秋風吹來,天氣漸漸轉涼,秋高氣爽之際,也要當心秋燥會讓邪氣入侵,讓人覺得渾身不舒服。古人所謂的「秋燥」所指為何?秋燥會引起哪些不適症狀?又該如何預防?
什麼是秋燥?
「秋」為秋天,「燥」為燥邪。吳明珠中醫師表示,秋季天高氣爽,風乾物燥,以燥氣為主氣。夏轉秋之後,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也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初秋濕熱,但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通常是白天熱、入夜涼,身體容易有不適的症狀,很容易傷風感冒或是舊疾復發。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提到:「燥勝則乾。」加上秋天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而肺臟是一個嬌嫩、容易受外邪侵害的臟器,燥邪影響肺臟,因而耗損人體津液。秋燥從立秋以後開始、寒露而止。
常見的3類不適症狀
最常見的秋燥症狀分別是嘴角發炎、皮膚乾裂、鼻出血、便祕與哮喘燥咳。再仔細區分,有以下3類不適症狀:
1 病邪從口鼻而入:
剛開始是津氣乾燥的症狀,常見咳嗽、口乾、唇乾、鼻乾、咽乾、舌乾少津、大便結、皮膚乾甚則龜裂等症。吳明珠進一步解釋,秋燥最容易傷害到肺系統,包括口、鼻、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另外,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有些人也會出現便祕症狀。
2 涼燥:
當秋燥是偏寒時(下午風吹秋涼),剛開始會有類似感冒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的症狀,但有津氣乾燥的現象,例如會出現唇燥口乾、乾咳連聲、胸悶氣逆、皮膚乾痛、舌苔薄白而乾等症,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
3 溫燥:
當秋燥是偏熱時(上午炎熱流汗),剛開始會頭痛身熱、乾咳無痰、咳痰多稀而黏、氣逆而喘、咽喉乾痛、鼻乾唇燥、胸悶痛、心煩口渴,這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當津虧較重,熱傷筋絡,甚至會有胸痛咳血的現象。
哪些人容易秋燥上身?
小孩、老人、呼吸道與腸胃系統功能不好的人,較容易有秋燥症狀。還有本身體質容易上火的人,包括平常較常嘴破、長青春痘、晚睡的人,以及免疫功能差或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如乾燥症、放療或化療後),秋燥症狀更明顯。
吳明珠進一步說明,因為當秋燥邪氣入侵,最先受侵犯的是肺部,而肺開於鼻,所以有慢性支氣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如氣喘、鼻子過敏、咳嗽、慢性喉炎的患者,都比較會出現秋燥症狀。
此外,肺主皮毛,皮膚容易過敏的人,其皮膚及毛髮在這時候會有乾燥、緊繃、細紋、龜裂、脫皮脫屑、脫落(血虛風燥)等秋燥狀況;另外,若有些人在夏天時吃太多瓜果、冷飲,或是辛辣類、燒烤類食物,以致於造成體質偏於濕熱,結果秋冬一到就會轉為燥,進而產生皮膚不適的症狀。
預防重點在於「潤」
秋燥的預防著重在「潤」!吳明珠說明如下:
◆飲食方面:
1 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另外還應「少辛增酸」。也就是說多吃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食物,可以產生滋陰潤肺養血的效果。
2 可吃白色食物養肺,能宣肺化痰、滋陰益氣,例如西洋參、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膨大海、銀耳、梨子。
3 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辣食品,易上火。
4 少吃陽熱辛燥之物,如鹿茸、十全大補、肉桂、附子、麻辣窩、臭豆腐等,以免助燥傷陰。
5 少吃燒烤、油炸、冰涼之飲食。
◆作息方面:
1 注意保暖:初秋早晚溫差大,要注意多穿保暖衣服,防止「涼氣」侵襲。
2 睡眠充足: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晚睡。
3 配合適當的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