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服貿,我們看清現況嗎?
為了《兩岸服貿協議》的簽訂,台灣內部又展開新一輪的爭論。有趣的是,首先引爆爭論的反而是跟協議內容沒有「直接」關聯的出版業者。雖然出版業不在這次爭議的產業類別中,引發的幾個議題卻頗有意義、值得申論。但在此需先聲明,以下所談只限出版產業,本文無法評價整個服貿協議的是非曲直,也無法討論其他產業會有何影響。
依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引起廣泛議論的〈我們剩下不到二十四小時〉一文的觀點,台灣的出版業是一個典型的,將在開放市場的過程中迅速被對岸的龐大資本擊敗、並吞噬的文化產業;只要對岸業者藉著印刷注資叩關,這些「原來就小型、奈米型的業者」就會「形同以卵敵石,難逃被消滅或併購的命運」。
這是真的嗎?台灣的出版產業真的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嗎?這個立論確實頗驚悚,能夠達到激起驚恐的作用,唯一可惜的是:它無法解釋現況。
腦力產業,單憑資本難取勝
我們確實有無數「奈米型」的小業者,也有中華民國開國史上最自由、最不設防、競爭最激烈的出版市場。但也因此,在暢銷書排行榜上,我們可以看到最活躍、最有力量、戰鬥力最強的中小型出版社。
以2012年博客來不分類前一百大的暢銷榜為例,100種書總共散布在44家出版社裡。如果是在美國,這是難以想像的情況──美國的暢銷榜基本上是六大集團(喔,現在剩五大了!)的天下──像台灣這麼分散的情況,正說明了台灣的暢銷榜沒有哪一家業者可憑一己之力加以壟斷。
這個暢銷榜還有另一個特徵,那就是中小型出版社(員工幾個到幾十個的公司)非常多,超過一半以上,甚至還有一些是傳奇的「一人出版社」。這些中小出版社無懼於大資本的出版集團,攻占暢銷榜的能力甚至還超過集團出版社許多。
這有什麼特別嗎?當然有,這代表台灣出版產業目前仍然是一個憑「腦力」,而不是憑「資本」取勝的市場。到目前為止,台灣出版市場裡有港資、日資、英資、美資等各國資本參與競爭;但沒有單一集團或外資可以壟斷,也沒有哪個外資可以僅靠雄厚資本就打敗充滿活力與創意的中小出版社。
這是解嚴以來台灣出版市場簡單的事實。
台灣出版市場也許太自由、太放任毫無管制;可是正因如此,這裡的業者特別嫻熟慘烈的市場競爭,每個人都在這樣的環境裡養成了一身行走天下的本事。若是認為台灣出版市場太自由,缺乏保護,因此很容易被侵略,這是對現狀的無視,也是對自由體系的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