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者,宗脈之聚也」,中醫典籍《靈樞‧口問》指出,耳朵是經脈匯集的地方,本來就有療效。老祖宗的智慧,在1958年由法國醫生諾吉葉(Paul Nogier)發揚光大。
諾吉葉醫師有次在市場碰到一位坐骨神經痛、本來應該要開刀,卻用針灸方式痊癒的病人,自此引發了研究興趣。
他發表論文及相關研究,把耳朵視為倒置的胎兒,類似生物全息論,共分為42個耳穴治療點,各自對應到不同的器官、部位,以耳針或耳珠貼在穴位上,便能達到療效。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這種說法。耳朵有多條神經分布:如耳廓外緣的枕小神經、內緣的迷走神經、耳垂有耳大神經和耳顳神經等,耳朵確實較其他部位敏感,深諳大腦神經生理學的中醫師邱顯學表示。
■特色:安全、療效快速且持久,花費低,副作用少,對於立即止痛很有效
耳針運用廣泛,美國就曾用它來緩解退伍軍人斷腿後,截肢處疼痛不能止的殘(幻)肢症。
耳針效果迅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二十多年前已開始運用耳針,她指出現在的耳針多以非侵入性的耳珠(米粒大,可用植物種子或磁珠)取代,效果相當又不易感染、花費低(一次療程約100元以下)又簡便安全。
她歸結多年經驗說,耳針在治療頭痛、頭暈很有效,曾有高血壓病人頭痛欲裂,扎了耳針立即緩解;過敏的人身上出紅疹子、發癢、發熱,扎耳針也能馬上消退,「解決急症和痛症很有效,」楊素卿從口袋抽出隨身攜帶的小排耳珠說,平常碰到病人或朋友有發炎、胃痛、經痛、咽喉炎、牙周炎、關節痠痛時,隨時捻顆耳珠幫他貼在耳朵上,留三天,疼痛時再按壓一下就能止痛,方便又能少吃點止痛藥,沒有耳針可能感染的風險,一般人較不害怕。
有次她去歐洲旅行,同團的證券業大老闆突然胃痛、臉色發白,楊素卿立刻拿出耳珠幫他貼上,大老闆的胃痛很快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