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瀨一郎於1987年東京西麻布創立知名的陶器店家「桃居」,以其深厚經驗與品味獨到的眼光,深入日本各地挖掘優秀的陶瓷器皿作家,被譽為日本陶藝界意見領袖、及日本最受信賴的器皿人氣店主。這次特別邀請他與La Vie分享對於食器的想法與熱情。
La Vie:桃居開設至今已有25年,請與我們分享創立初衷?
廣瀨一郎(後簡稱廣瀨):開設桃居的起因很單純,我想找自己真正想用的食器。在80年代的日本食器舉凡兩大類,一是著名陶藝大師的高價陶瓷作品,另外就是大量生產的陶器皿,但為何沒有兼具質感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器呢?這就是我最初設立的念頭。對器皿的接觸是從30 幾歲經營餐飲時開啟的,在此之前對美術、工藝也都有涉獵,也結識多位同年代的工藝創作家,機緣結合之下,把自己對食器的概念從想法轉成實踐,因而誕生了桃居。
La Vie:您依據什麼標準來挑選在桃居展出的作品?
廣瀨:早期我以挑選造型極簡質樸、能夠在生活中使用的創作食器為主。時至今日,各種類型的陶藝創作家越來越多,我則把桃居做得像一本雜誌的感覺,挑選各種風格形態的作品反映每個階段的特色。能讓使用者從物件感受到創作者的性靈,以及表現出來的造型、色澤、質地,是在選擇作品時比較看重的部分。
La Vie:您從日本食器中,觀察到哪些日本文化或審美觀?
廣瀨:自古以來,日本人一向有著「在生活中表現美感」的意識,因此不同於歐美、中國有較多大型美術品流傳,日本人總是在身邊隨處發揮創意之美,在生活中感動,衍生於日常所使用的食器類別也比較細膩而堅持。
La Vie:至今仍常拜訪各地食器作家嗎?最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
廣瀨:在展覽較少的夏季,我時常走訪中部的岐阜、愛知,以及關西和關東的伊豆、山梨、神奈川等窯燒地。陶藝家們的據點,不在街町而是在山裡。山裡易凝聚當地的環境土質與人文氣質,而表現出不同特色的陶瓷,當場見識陶藝家們對作品的專注執著,不論多少年都令人十分感動。
La Vie:在日本陶藝一直有分各地風土窯燒派別的背景下,當代食器的窯燒風格是否有所變化?
廣瀨:過去流通不發達、陶土取得不易,因此陶藝家們就近取材而形成各地域窯派風格如「備前燒」、「有田燒」等。但近年在原料上的取得方便,當代陶藝家也大膽嘗試各地不同土質混合或改良研究、甚至自創一格的窯燒技術,因此現代食器已較少強調派風,而是以作品個性特色為發展主軸。
La Vie:在這25年間,受歡迎的食器風格有哪些改變?
廣瀨:就我觀察歷經80年代泡沫經濟的強烈造型取向,乃至90年代巔峰過後,日本人開始追求內斂卻有質感的物件。就在1987年桃居開始帶動中間選項的現代食器,讓過去只存在固有傳統陶器的情況,演變至今出現各種跨出傳統風格的創作,喜好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年輕化。與其受限於整組特定風格的窯燒食器,現在大家更享受親自逛藝廊挑選適合自我風格的食器,這一類的人口增加是最大的改變。
La Vie:在無數食器作家當中,近期最欣賞或推薦者為何?
廣瀨:近期來說,我最欣賞出身於長野的小嶋亞創,他的食器作品讓人充滿土地質樸溫暖的感受,關於陶藝他完全是自學一派,在自家土地建立窯燒和展示空間,另外一邊在自家種植農園,完全力行用親手做的食器裝盛親手種植的食材;因為生活貼近大地,因此他的創作深具真實生活品味的說服力。
La Vie:請與我們分享平日如何挑選以及收納生活中使用的食器?
廣瀨:主要還是考慮自己生活上的需求為主,耐看而沉穩極簡的造型,使用時憑料理內容和當下氣氛,不會執著喜好於某一件,也會嘗試以異素材食器相互搭配。有幾件適合的也許會讓它們不造作地靜靜佇立,但食器還是出現在餐桌上與食物一起演出才有意義。
La Vie:您覺得日本食器與外國食器的不同,以及使用方式的差異為何?
廣瀨:日本食器自古以來便以「湯菜飯」為基本的三品御膳,乃至現代定食個人一組食器。在歐美每種食器都有固定的用途,中式餐盤則以整組同花色為主;而日本食器雖然細分各種大小碟盤碗,但是在使用方式上可以自由組合成想要的形式。除了在百貨專櫃購買食器以外,大概唯有日本人才會在展示藝廊裡挑選自己的「生活食器」吧,外國人則是將日本食器視為收藏擺飾者較多。
La Vie:有哪些關於食器挑選以及擺飾方式的建議,想與我們分享的呢?
廣瀨:日本食器重視「留白」的美學,把握料理不填滿之美感。個人使用的基本食器「兩碗兩碟」,以極簡造型表現內斂氣氛;而共用的各主菜器皿,則可以使用具設計個性的單品為整體餐桌裝飾亮點,簡單來說,動與靜就是基本的美感搭配原則。
廣瀬一郎
1948年生於東京,1971年畢業於慶應大學,並就職於出版社,爾後經營餐飲業。1987年於東京西麻布開設工藝Gallery「桃居」,以「伴隨美好生活的工藝」之基本理念,嘗試發掘介紹現代日本各種型態與各世代的創作家。
廣瀬一郎。(攝影/Johnny)
食器展演。(攝影/Johnny)
食器展演。(攝影/Johnny)
食器展演。(攝影/Joh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