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如澳門、上海這樣的通商口岸,始能孕育如鄭觀應這樣中學西用的思想家。這位在閉塞的時代提出君主立憲改革的民主先鋒,因在上海經商失利,退居澳門潛心著述,著作《盛世危言》就完成於鄭家大屋。
大屋在鄭觀應的著手擴建下,在極不規整的土地上(扭曲的梯形)力求規整的格局(兩進三院的傳統布局),可以看出他的「中學西用」思維也體現在家居佈置。而對過不遠處即是世界遺產亞婆井前地,數步之遙卻彷彿置身兩個世界,原來這就是澳門的魅力。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電影《激戰》有著有趣的一幕:主角阿輝在一爿澳門小店中,以鱉腳英文對著褐眼珠高鼻樑的老闆討價還價,殊不知老闆一開口就是流利的廣東話。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攝影/盧大中CTPphoto)
這是澳門常見的景象,認知上的外國人,其實都是本地人。所謂土生葡人,指的是在澳門出生成長、拉丁文化本位的葡萄牙民族。如果以台灣的思維來看,他們是屬於澳門的「外省第二代」。其中有些與亞裔通婚(如印度人、馬來人、華人、日本人),能夠葡語和粵語溝通。香港小姐李嘉欣正是土生葡人。
而龍環葡韻博物館則以20 世紀初的格局、擺設,還原他們「西學中用」的日常生活情景。
世界遺產-葡國老城/華南風俗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記錄裡,最能看出澳門的世界定位。它是這麼說的:見證了西方宗教在遠東的傳播,也見證了中國民俗向西方的傳播。走在歷史城區,當下時空漫漶,腳下踩的似乎不是某時某地,而是無可言說的結界。
亞婆井前地
這裡是一位阿婆(粵語裡頭,「亞」與「阿」同音)鑿井儲水供鄰近居民飲用,隨後「遇水則發」,成為澳門首個住宅社區的古老地帶。一首葡語民謠是這麼唱的: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
因為歷史悠久,自然周邊房舍也呈現濃濃葡國風情,修復以後的碎石地磚、古典街燈,也讓入夜以後的亞婆井前地宛如南歐山城。
聖若瑟修院
小時候上地理課,讀到「大三巴」班上同學每每一陣竊笑。事實上,三巴二字來自葡萄牙文聖保祿的音譯。宏偉莊嚴的聖保祿大教堂暱稱為大三巴,而玲瓏精細的聖若瑟修院,當地人則喜歡叫它「三巴仔」。聖若瑟修院是標準的巴洛克式建築,十字格局、金葉旋柱、山花柱頭、羅馬穹頂,精雕細琢的紋飾,讓三巴仔的價值一點不輸火災前的大三巴。
崗頂劇院
左-議事亭前地,右-崗頂劇院(illustration_TANK)
就在三巴仔對過,崗頂前地一棟奶綠色的粉嫩建築,是中國首座歐風劇場(兩岸四地當中最早公開放映電影的場所就在這裡),為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命名,但更多人稱呼它崗頂劇院。
如今,崗頂劇院仍舊上演若干戲劇、音樂、舞蹈。在此欣賞演出,望著天花板懸下一盞古典高雅的水晶吊燈,似乎可以想像在兩百餘年前,昔日葡人正是如此這般度過他們在澳門生活的悠悠時光呢!
民政總署大樓
韓劇《市政廳》描述一位從初階公務員一路爬升到市長位子的奇女子的人生,澳門「市政廳」也同樣具有羅曼史色彩。
由中式庭院到巴洛克式大樓,再到如今冠上澳門特區區徽,作為一地的行政中樞,從外觀的演變就能見出權力轉移過程。沿途走過大樓內牆角的葡式青瓷磚瓦,彷彿是澳門的一條歷史軸。民政總署內的花園、畫廊、圖書館都值得一遊。
議事亭前地
被本地民眾暱稱為「噴水池」的議事亭前地,自最早的政治中心逐步發展為後來的經濟中心,舉凡食衣育樂一切生活所需都能在鄰近商圈被滿足。尤有甚者,議事亭前地如今更成為文化中心。周圍不少建物列入文物保護,不得輕易更動門面,因而許多活動、展演,甚至電影都選擇在此取景。
顧名思義,這一片廣場本為官員議事之用,而念舊的澳門人,平日約會也還是會選擇在廣場相見,大家坐在噴水池畔彼此「議事」,也不失為最好的時光。
大三巴牌坊
一直以來,澳門旅遊單單藉著大三巴牌坊便足以撐起一片天,幾乎等同於澳門的代名詞。導遊之間更流行一句行話:沒來很遺憾,來了更遺憾!
如果親臨現場卻仍舊感覺遺憾,想必是因為最初的聖保祿大教堂,因為火災緣故只剩下壁,無法一覽原始全貌。然而一座莊嚴華麗的天主教堂,歷經意外成為如今中國傳統牌坊的模樣,彷彿是澳門身世的一則隱喻:融貫西方與東方,正是此地文化的象徵。
仁慈堂
仁慈堂有個十足鄉土的別名叫做「支糧廟」。聽到這個詞彙,或許會讓許多台灣人回想起那段接受美援的日子。作為澳門最早的慈善機構,仁慈堂確實就是貧苦民眾們生活裡的一道曙光。
如今仁慈堂內更設有博物館,展出澳門由貧致富、從無到有的生活點滴。甚至澳門如今的富裕也與它息息相關,因為澳門博彩業的開端,正是仁慈堂所發行的公益彩券呢!
東望洋炮台
東望洋炮台(illustration_TANK)
澳門在世界史上的定位,似乎代表著葡萄牙王國的最後一抹榮光。海權時代建造的兩座炮台,正是葡人立足澳門的象徵。一座是西邊的媽閣炮台(如今改建成酒店,詳見P.106),另一座是東邊的東望洋炮台。
如今除了遊覽炮台遺跡外,由於地處澳門半島制高點,在這裡還能夠俯瞰整座城市以及珠江海口美景。
聖多安尼教堂
澳門行政區的劃分,是以各地代表性的教堂名稱命名。其中聖多所在的區域,由於發展最早,如今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聖多安尼原以尋覓失物著稱,久而久之,愈來愈多信徒來這裡求助,「尋覓遺失的另一」。於是聖多安尼也成為葡萄牙的月下老人,許多澳門人拍攝婚紗照片的時候,寧可捨棄更為氣派宏偉的大三巴,也要在聖多安尼教堂前留念。有時華人會稱呼它為花王堂,正是因為舉行婚禮的時候,教堂前總是一片花海的緣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