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界以前戲稱:「一流的醫生在台北,二流的醫生在高雄。」至於中部,許多醫生都不願意去。
但這幾年來,中部醫療勢力日益崛起,其中,已有一一七年歷史的彰化基督教醫院(簡稱彰基),招牌愈擦愈亮。
攤開健保局(現升格為健保署)公布的各醫院肝臟移植術後三年存活率,彰基是全國前三名。衛生署的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比,彰基被評為「重量級」。
四癌(口腔癌、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篩檢率,彰基居醫學中心之冠。尤其找出最多乳癌患者,挽救更多女性的生命。
今年五月,彰基還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創立的官方單位「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評選為第二屆「健康促進醫院網絡全球典範獎」得主。
彰基整個體系已有九家醫院,約七千個員工,一天門診量達一萬三千人,住院床數三千五百床。
這樣的規模,讓彰基成為中部的醫療重鎮,去年醫務收入近九十七億元,足以躋身《天下》「兩千大調查」,醫療及社會服務業的第六大。
辦公地點與彰基總院僅相距幾百公尺、建國科技大學董事長吳聯星觀察,以前的彰基是百年老店,作風難免保守,醫療服務、設備都一般。
現在則完全變貌。「追求新觀念、新作為,我們有感覺出來,」他說。
老店新生,重要的推手是已連兩任的彰基院長郭守仁。
六十三歲,一百六十多公分,個頭不高、體格微壯的郭守仁,是專精乳癌手術的外科醫師。
「黑五類」開拓自己的舞台
他最初在台北榮總外科部受訓、任職,對高雄醫學院畢業的他來說,相當不容易。「算是黑五類,」郭守仁笑說。
那個年代,台北榮總收訓的醫師,有七成來自國防醫學院,外校醫學生必須成績非常優異,才能獲選。
郭守仁升上第三年主治醫師時,北榮奉命支援省立台中醫院,當時院方徵詢幾位醫師,沒人願意到中部。郭守仁是嘉義人,且剛新婚一年,太太正好在彰基工作,外科部主管便向北榮院長鄒濟勳推薦他。郭守仁於是轉赴台中醫院當外科主任。
雖說是主任,但整個外科部只有他一個主治醫師,門診、急診,樣樣都得自己來。但他不嫌累,反而認為是給自己舞台,開啟一個人的時代。
郭守仁邊笑邊回憶,當時台中很多酒家,「黑槍很多」,一到晚上,他大多忙著為道上兄弟開刀,「除了骨科外,什麼都開。」
有時遇到病人腹痛就醫,診斷後發現是肝癌破裂,在沒有人手幫忙下,他讓護士拉一邊鉤子,另一邊鉤子就靠自己身上隔離衣的褲帶拉住,如此撐開病人肚皮,緊急動大手術。
把地方醫院變醫療重鎮
當時他才三十六、七歲,一下子從訓練嚴格的北榮,來到較寬鬆的台中醫院,很多事情看不慣,不平則鳴。
例如,半夜有小孩急診,看完病後,因為藥師在睡覺而領不到藥,郭守仁又急又氣跑去踢藥局的門,把藥師叫起來配藥。
「只要不對的,就敢言,不會和稀泥,」回首當年,郭守仁笑著自剖性格。
這樣的性格,也跟著他進到彰基。
履行完公職服務的年限,基督徒的他正巧得知彰基缺醫師,就立刻加入。
他從最初當兩年一般外科主任、兩年外科部主任,之後十二年任副院長,直到六年前當上院長,長期兼任行政的歷練,讓他對彰基一路的發展,點滴在心。
郭守仁回憶,二十二年前的彰基,發展處於停滯。中部其他大醫院競相崛起,彰基經營保守,較少引進重症、難症所需的新醫療技術,加上給醫師的薪水不高,吸引不到醫師。
留在彰基的醫師,向心力也不一定強。有的醫師累積足夠的病人量後,就離職去開業;有的醫師開完刀後跑去打球,因為沒有研究室,不能做實驗。
郭守仁當時立下目標,希望把彰基變成醫學中心級的醫療重鎮,教學、研究、服務病人三方並重。
他積極牽線,讓彰基與附近的大學合作研究,也把彰基的一棟樓改成教學研究大樓。他成立醫療品質中心,讓醫院重視病人安全、品質。他加強栽培年輕外科醫師,奠下彰基日後優異肝臟移植成果的基礎。
「我的個性就喜歡挑戰、不服輸,」郭守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