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創產業」、「美學競爭力」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的21 世紀,設計師正快速取代金融、科技領域,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新貴」。設計產業前景看好,最直接反映在就讀設計科系的人數大幅成長, 2012 年,台灣有1 萬1989 名設計系相關畢業生,相較於2011 年的8519人,成長幅度高達4 成。
你是否想過,這麼多設計科系的學生畢業之後,要怎麼走出一條長遠穩定的設計之路?設計師,有所謂的升遷制度嗎?隨著年資與經驗的增長,設計師的薪資福利是否也能跟著穩定成長?
「大部分的設計師,很快就會碰到瓶頸。」小智研發產品開發經理張詠竣這麼說。年僅31 歲,身材高大的張詠竣穿著簡單的T 恤與牛仔褲,既自在又充滿活力, 總是將「那你的看法呢?我想聽聽看」掛在嘴邊,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心。
從長庚工業設計系、研究所畢業後,張詠竣獲得教育部藝術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到美國最好的設計學校美國設計藝術中心(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in Product Design)進修1 年,2011 年進入小智研發擔任設計師,1 年後被拔擢為產品開發經理,升遷速度驚人。
根據他的觀察,台灣的設計師大致有2 條路徑可以選擇。最常見的,就是進入消費性電子大廠的設計部門,設計手機、電腦等產品的外型,薪資與福利穩定, 但是你的設計永遠只能為公司的需求服務;第2 條路, 則是自行創業,成立自己的品牌,但是受限於規模與市場,設計師仍必須花一半以上的時間接案,才能維持穩定收入來源。
不論選擇哪條路徑,設計師都必須面對的現實是, 如何不讓自己的創意與活力在長時間的工時、無止境的為客戶、行銷、業務等人服務中,逐步耗損枯竭。「只有創意還不夠,設計師必須成為創意經理人。設計師, 要重新定義自己的影響力!」張詠竣這麼說。
創意經理人第1 課: 只花50%時間在設計
一般人都以為,設計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埋頭在電腦前,畫出一張張漂亮充滿創意的設計圖,但是張詠竣卻語出驚人:「好的設計師,應該只花50% 的時間在設計上!」
張詠竣的意思,並不是指設計不重要,而是他發現, 許多設計師過於渴望在作品中展現自己獨特的創意與才華,忽略了其他層面,最後在創意落實的過程中,一步步向製造成本、工廠技術或是市場需求妥協,最終出來的成品,和自己最原始的設計有了巨大落差。
「什麼都不懂,你當然只能聽業務或客戶的意見修改設計,這和美工有什麼不同?」張詠竣犀利地說,如果設計師不想永遠停留在「匠」的層次,而是想將創意進行到底,向上進入「藝」的境界,就必須將眼光從電腦前轉開,開始從製造、行銷、業務,甚至是通路的角度,學會一條龍式的思考。
檢視張詠竣一天的工作流程,你會發現他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溝通,可能是和材料研發部門請教新的材料技術,或是和行銷業務部門討論設計案的目的與意義,張詠竣甚至會直接跑到工廠向老闆請教,用什麼樣的材料最能節省成本,又能呈現自己想要的效果?或是目前的製造技術,是否能夠跟上自己的想法?舉例而言,當公司有一個用環保材質設計手機殼的構想時,張詠竣不會馬上著手設計,而是先與行銷部門溝通,這個計畫的目的與需求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宣傳品牌價值,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環保材質,代表公司不會投入過多資源在促進產品的銷售上。
但是從設計師的角度,當然會希望這個產品能獲得市場的共鳴,當公司又沒有過多的預算和資源,這時該怎麼辦呢?除了努力做出好的設計之外,張詠竣還會進一步思考,是否可以找到適合的品牌合作,運用對方的資源幫助產品銷售?如果要合作,怎樣的品牌較為適合? 本來的設計語言是否需要調整轉換?更重要的是,設計如何為企業、品牌帶來更多價值?
「設計師不能只做設計,你必須願意和不同的人溝通, 找到對方的語言,才能打動他,進而傳遞自己設計的價值。」張詠竣很清楚,這些看似與設計無關的事,卻能讓設計師更明確定義自己的設計,從更高的角度,將單純的設計轉換成不同的語言,跨界整合製造、行銷、業務的需求。
創意經理人第2 課: 建立良好工作習慣,化繁為簡
為什麼很多設計師總覺得,自己光設計都來不及了, 怎麼可能還將設計的時間縮短一半,到工廠或其他部門去交流?「這就是工作流程出了問題。」張詠竣指出問題關鍵。2006年,張詠竣爭取到美國設計藝術中心進修1年的機會,他學到最多的,不只是設計技巧,還有如何透過手繪能力快速與人溝通,簡化工作流程。
在開會時,張詠竣總是要求其他設計師必須用手繪圖快速溝通,和製造廠商談話時,你可以用尺寸圖、剖面圖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和行銷部開會時,你則必須快速畫出情境圖,傳達產品的情境與概念,「不需要花3 個小時在電腦前繪圖,就為了講一件簡單的事。」
張詠竣承認,許多設計師一開始很難適應他的要求, 或許是因為台灣學生太習慣追求完美,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最極致才敢出手,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很害怕自己的手繪會出錯。「但是只要他們能習慣用手繪圖溝通,至少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時間。」這是張詠竣的經驗之談。
此外,設計師也必須學會勇於挑戰權威,透過提問、分享、交流,激盪出更好的作品。在台灣,設計評圖時大家仍傾向以老師的意見為主,同學不太會直接提問,遑論挑戰對方的想法。
習慣了溫良恭儉讓的溝通方式,張詠竣一開始去美國,就受到震撼教育。有位德國老師在評圖時說: 「你的設計不錯,但產品放置的環境就像你今天穿來presentation 的衣服一樣,不合時宜。」對方不只評論他的設計,連他的衣著都被批評,當時張詠竣完全愣住了, 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但是事後他卻領悟,這種有話直說的方式才能讓人快速認清自己的盲點,加速你的成長。
當張詠竣成為主管後,他也試圖用這種方式與設計師溝通,不再拐彎抹角,直接指出對方思考不周全的地方,有時他甚至會模仿那位德國老師的嘲諷方式來溝通,「沒想到台灣設計師完全不能接受,有人當場崩潰大哭,也有人在背後對我大罵。」
經過這個慘痛的失敗後,張詠竣也開始調整自己的帶人風格,但是他還是試著用較溫和的方式鼓勵大家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否則有話不直說的習慣,可能會讓設計師非常吃虧,因為你沒辦法幫自己的設計辯論,說服行銷、業務或客戶,結果就是只能遵從其他人的指示,讓設計綁手綁腳。
創意經理人第3 課: 落實概念,將創意進行到底
設計師想要成為跨領域整合的創意經理人,除了學習跨領域的知識、優化工作流程,最核心也最基礎的,就是扎扎實實地持續學習成長,用設計專業說服人。
什麼是設計的專業?翻開任何一本設計教科書,開宗明義一定寫著:「設計,就是以創意解決問題。」大部分的設計師都能夠透過敏銳的觀察,找到各種問題,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法,但是在張詠竣看來,提出充滿創意前瞻的概念,問題只解決了一半,如何具體落實,才是最重要,卻也最常被設計師忽略的關鍵。
張詠竣還在念研究所時,一直在思考如何重新定義設計的角色及影響力,幫助台灣產業從代工轉型發展自有品牌。當時他沒有埋頭撰寫充滿抽象理論的論文,而是直接找到一家專為美國第2 大高爾夫球鞋品牌代工的工廠,先說服早已想要從代工轉型創立自有品牌的二代,再透過二代去說服一代,拿出400 萬元投資,他利用這家工廠特殊的材質技術,設計了一款包包,透過開發新產品,實際幫助這家工廠開始走上自創品牌之路, 而一直到現在,這款包包都仍然在販售。
「與其空口畫大餅,不如直接用作品說服人。」現在張詠竣仍然用這種精神面對工作,不論是再大再麻煩的案子,他總是選擇先實際做出樣品或模型,直接向客戶展現自己的專業與自信。
張詠竣建議設計系學生或設計新人,把握每一次的機會落實自己的設計,而非只停留在概念層次,例如做畢業展作品時,選擇一個自己真正感興趣、喜歡的設計,想辦法把它做出來,「作品,才是設計師最重要的履歷!」唯有透過專業及整合能力,設計師才能將創意進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