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六、七日兩天,參與政大「區域智慧資本──創意城鄉」計畫的十五位教授和二十位助理,到宜蘭中山休閒農業區親身體驗其環保、文創和觀光的發展,中山休閒農業區面積約八百零六公頃,共有七十二家包括民宿、茶園、果園等業者。這群來自大都會的國民,第一天下午分成七組親臨文化現場訪談七個業主,晚上進行各組分享,在分享過程中,多數人說話的速度慢了下來,聲音也柔和起來,互相傾聽彼此描述的故事。在這兩天的體驗過程中,一起品嘗冷泡茶、紅肉柚子、在地食材的有機餐飲,行走草地、聞花香、呼吸芬多精、聽雞犬相嗚、賞水木相映,熱情聆聽農業區幾位負責人,感性的述說冬山河的歷史軌跡,以及中山休閒農業區的產業變遷、特色、未來想像和面臨的困境。
親近自然、體驗山水,喚醒了幾位曾經在鄉村生活的教授之童年記憶,也激發了在水泥地上長大的年輕人對土地的熱情。這讓我想起了宮崎駿首次擔任畫面製作人的卡通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故事,主角海蒂曾被帶到德國法蘭克福一個有錢人家,陪伴整天坐在輪椅上的克拉拉,嚴守規則不知變通的保母,每天監督克拉拉按時讀書進食、吃藥睡覺的例行工作。海蒂回鄉之後,積極展開邀請克拉拉親近自然的計畫。當克拉拉的醫生擔心克拉拉的輪椅會因山坡不平而翻滾,海蒂卻大聲說:「為什麼她一定要坐輪椅,而不能坐在草地上?」這一句話改變了醫生的思考方向,終於促成了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在自然的陶冶下,拋棄從小倚賴的輪椅,學會站起來在草地上行走。
一九八四年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提出「親生命性」(Biophilia)的概念,認為人類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本能;之後,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自然在兒童的心理衛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環境心理學家威爾斯(Nancy Wells)的研究發現,接近自然的兒童會有抗壓性和從逆境中復原的能力。
一些研究也證明在自然界中探索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和決心;促進他們在數理、閱讀和社會學科各方面的表現,身心健康和懂得保護自然。有趣的是,親近自然也可以增進創造力,華盛頓州立大學副教授馬克伊(Janetta McCoy)的研究發現,在森林裡且接觸到陽光的高中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好。
這些年來,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相信,年幼時沒有建立與自然世界的連結,長大以後更不會親近泥土,因而積極協助學校和家庭設計讓孩子親近自然的課程和活動,例如自然現場的探索之旅、共建學校的教學園圃等等,以避免學生長時間困坐在電玩、電視和電腦的「輪椅」。
當然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不是照表操課,而是以自然為活動核心,是非結構性的教學。
我很高興看到大都會的人回台北後,工作更起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