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咖養成計畫1:把夢想,當麵糰拉
只有「願景」、「結構」、「事件」三位一體,也就是有清楚的「願景」,並且布建了能實現那願景的「結構」, 然後在那「結構」下,每天專注做符合願景的「事件」, 才能創造價值和意義。
啟動自己的三位一體,首先要設定願景。設定願景有兩個技巧:第1,做個大夢。
2004 年,佐克柏創辦facebook;2006 年,Yahoo! 出價10 億美元買facebook,佐克柏不賣。你要立刻拿白花花的10 億美元?還是期待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佐克柏選擇後者。因為他做的夢,不止10 億。2012 年, facebook 上市;2013 年8 月27 日,市值突破千億美元大關。
夢的大小,當然不只用金錢衡量。做一流的志工、社會企業家、畫家、老師,都是大夢。但不管你的夢是什麼,不要畫地自限,把它像麵糰一樣,不斷地揉、不斷地拉,你會發現:夢想會變長、變大、變不一樣!
第2 個技巧,是把夢想當「動詞」,而非「名詞」。
夢想不是一個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東西。它不像「南極」,寧靜地在遠方等我們;它比較像「南瓜」,每個人都買得起,但最後做成南瓜餅或南瓜湯,就看個人造化。
我們最後找到的夢想是什麼,或是找不找得到,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的那個過程。只要我們一直在學習、體驗、探索、尋找,隨主客觀環境改變,或快或慢,路就會慢慢浮現。
所以,不知道夢想是什麼沒關係,就像你不知道未來的另一半是誰。他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直有在約會、在尋找。分分合合無所謂,只要你每一次都真心交往、全力以赴。這樣每一次分合,你都變得更有智慧、更清楚自己要什麼。到頭來,也許你一輩子都找不到,也或許找到了卻發現不適合,也許你接受了妥協的安排,都沒關係,因為找的過程,你已經實踐了夢想。
A 咖養成計畫2:改變遊戲規則
看到整個「結構」的問題,然後提出新的玩法。
最經典的案例是賈伯斯。他的歷史定位不在iPad 或iPhone 等「單一產品」,而在他打造的「生態系統」。
2003 年,iTunes Store 上線,賈伯斯「生態系統」也誕生了,包括硬體(iPod)、軟體(iTunes 程式)、服務(iTunes Store 賣歌曲、電視、電影、書等)。它為消費者創造的價值是:任何時、地,在行動裝置上,就可以欣賞音樂、電視、電影。這模式推出後,蘋果扶搖直上。
大公司這樣玩,你也可以試著寫下你的生態系統。寫下的過程,有助於釐清自己和世界的脈絡,並複習人生的優先順序。
但寫下並不代表就能做到,要改寫遊戲規則,必須具備4 種能耐:
一是眼光遠大,站到高處,看「結構」。發明汽車的亨利福特說:「如果我只聽顧客的意見,只會發明一匹跑得更快的馬。」顧客的意見通常都在「事件」層次,福特最後發明一輛四輪轎車, 則是在「結構」層次上創新。
第二種能耐:不滿於「做得更多」或「做得更好」,而專注於「做得不同」。「做得更多」, 結果常是忙得半死,到頭來只是在過時的模式上,替死馬做人工呼吸。「做得不同」, 是另闢戰場。任天堂的Wii 不是把遙控器做得更精密,而是創造一根前所未有的「魔杖」;微軟的Kinect 體感技術進一步加碼,完全不需要遙控器。
能耐三是深入地了解顧客,找出真正的需求,然後發明連顧客都沒看過的解決方案。iPhone了解我們不喜歡按一顆顆的鍵盤,所以採用了觸控螢幕。團購網站Groupon 看到我們從眾和貪小便宜,所以發明了團購這種省錢的模式。
第四種能耐是不斷試、不斷錯、不斷改。Google 每一季都會對它的搜尋引擎,做大約100 次的升級;任一時間,公司都進行著200 種試驗。不斷嘗試的好處是:有些試驗當下失敗,未來還有第二春。
A 咖養成計畫3: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再怎麼成功的人,走後也只能留下,一件事。你的那件是什麼?對於想留下東西的人,走後那件事是什麼, 變成活著時最重要的課題。
一生做好100 件小事,很容易;但一生要做好一件大事,很難。
因為當你得到一點小成功後,商機、投機接踵而來。這些令人分心的小事,卻以強大的力道,阻撓你繼續去完成那件大事。大部分人淹沒在短暫的熱鬧中,少部分人能抵抗誘惑。兩者的差別,在於有沒有專注的決心。
專注的第一個技巧:寫下自己的「墓誌銘」,然後依照那幾句話,「愈活愈回去」。
意思是以告別人世那天為基準,設定那時你喜愛和尊敬的朋友,對你的「歷史評價」。然後以那評價為目標,倒回來,一步一步, 思考60 歲、40 歲、20 歲、明年、今年、明天、今天要做什麼。
「做好一件事」說來簡單,做到很難,因為想成功的人都太「有為」,每天糾纏在各種小事,沒時間思考、計畫、推動、溝通大事。天乾物燥時,本來該當「造雨人」(在「結構」上努力),最後卻成了「救火隊」(在「事件」上瞎忙)。
A 咖不貪多,他們有決心割捨。
賈伯斯1996 年回鍋蘋果,第一件事就是把高達600 種不同產品,簡化成10 項。IBM 前執行長帕米沙諾2002 年上任後,把硬碟事業賣給日立;2005 年,又把個人電腦事業賣給聯想,然後專注在利潤較高的科技服務和顧問業。佐克柏在辦公桌上貼了張海報, 上面只有幾個大字:「保持專注、繼續出貨」,甚至在男廁的小便池上面,一語雙關地貼上:「Focus」!
A 咖養成計畫4:每個人都是「顧客」
成功,不能Solo。除了藝術等少數領域,大多數行業的成功,都要靠眾人合作,於是溝通、協調、整合,就變成必需的技巧。
A 咖的第一個觀念,是把所有的人都當成「顧客」。用服務「顧客」的心態,對待同事、老闆、朋友、情人。
服務「顧客」的心態,是仔細觀察顧客的需求,不等他開口,預先提出滿足需求的服務,也就是:先從別人出發,先為別人著想。
西班牙服飾公司Zara,1 年推出1 萬件新品,不是設計師決定的,而是顧客決定的。「顧客導向」人人會說, Zara 則設計了「結構」來貫徹。它們把硬資訊(銷售數字)和軟資訊(消費者的口頭或書面意見),從店面傳回總公司的行銷部和設計師,設計師依軟、硬資訊設計出來的新品,再從工廠、倉庫、物流、回到店面。
而臉書盛行後,由上到下的溝通舊模式徹底崩潰,愈早學習新的溝通模式,愈有可能成為A 咖。
學習的第一步,是了解臉書在溝通上造成的兩個「典範轉移」。第一,是資訊流動的方向,都變成從下往上, 或在平輩之間。「小米機」就抓到這趨勢,「小米論壇」讓對產品的想法,從下往上。
第二個改變,是溝通量大幅增加。第一位看到這個溝通新趨勢並靈活運用,創造大規模成功的,是歐巴馬。2008 年他第一次挑戰大位,創舉之一是用競選網站募集個人小額獻金,其中1/2 支持者甚至不止捐獻一次。
捐贈網站這麼「黏」的原因,是讓網友註冊後立刻能開部落格,與其他支持者溝通。這簡單的功能讓支持者從客人變成主人,既是主人,當然就會熱心拉票。
A 咖養成計畫5:輸過才算A 咖
真正的A 咖,除了可以乘風破浪、創造彪炳功業,更重要的是能挺過失敗、低潮、寂寞,甚至死亡陰影。
「空中飛人」喬登兩次退休、兩次回籠,不在乎別人的眼光。1999 年,他幫Nike 拍了一支「失敗」廣告。旁白是:「我投籃失手過9000 次,輸了300 場球。26 次,教練給我機會投最後一球,我沒進。這一生我不斷不斷地失敗,而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面對挫折首先要建立的態度是:看長,不看短。當你把時間點拉長,對成敗的評價就不一樣。挫折的分量, 只像胡椒。有一點嗆,敏感的人會打噴嚏,但其實不影響菜的色香味。
擁抱挫折當然很難,因為人都很實際,難以看到挫折的長期效益。那我就舉出挫折一個實際的好處,就是逼我們專注。
因為失敗後,不會有人來找你做這做那,甚至,過去找你做這做那的人,會巧合地開始遠離。「最近要準備出國很忙!」、「最近剛回國很忙!」當下會感歎人情冷暖,但轉念想,這其實是人間福報。因為你終於可以毫無外界干擾,很純淨、很專一的,做原本該做的事。
其實,失敗不只清掉不重要的「事」,也清掉不重要的「人」。
成功時,身旁擠滿了人,很容易讓自己誤以為大家是喜歡我們這個「人」。其實,大家只是喜歡我們的「成功」。一旦我們這「成功」沒了,人潮就散了。
我心目中真正的A 咖,未必有錢、有名,但都燦爛地失敗過。他們在失敗時,只剩下失眠時的天花板,和堆積如山的帳單;但能很快轉念,不看短,看長。他們回歸基本面,一方面低頭專注把熱愛且擅長的事做好, 另方面抬頭看到更遠的未來。在低頭、抬頭之間,視野變得更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