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頭賣藝討賞的生涯,
變身全球最有創意、
炫麗的馬戲團經營者。
從加拿大魁北克鄉下的小雜技團,
搖身拉斯維加斯一票上百美元的大師秀。
太陽馬戲團起起伏伏的變身術,
像踩一腳高、一腳低的高蹺,
在民間街頭藝術與國際表演舞台間,
尋找藝術與生意的平衡。
若你以為舞台上走鋼索、空中飛人、疊羅漢、小丑逗趣,從倫敦到芝加哥、東京到墨爾本,每一、兩年創作一齣新戲,每齣都在世界巡迴演出,賭城豪華大旅館的駐店秀「「O」」,門票一百美元起跳,經常座無虛席,就因此認定世界知名的「太陽馬戲團」 (Cirque du Soleil)來頭不小,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它是由加拿大東岸魁北克一個偏遠小城 Saint-Urbain,幾個在街頭雜耍、噴火、踩高蹺的年輕小夥子組成的。剛創團,幾乎每年都瀕臨破產。最糟的一次,全團赴洛杉磯藝術節演出,只夠去的開支,沒有回程旅費。若是票房失利,恐怕就得當下解散,讓團員自己籌路費回家。
知名度不高,再加上顛覆傳統,「一個沒有火圈、老虎的馬戲團?」連續被各家銀行嗤之以鼻,太陽馬戲團受盡冷落,連本鄉的魁北克政府即使欣賞他們的表演,也不願意支援撥錢,「你們一點名氣也沒有,需要有人替你們背書。」大家對他們的建議,無非是每年趁政府辦特定文化活動,搶分一點津貼,辦幾場表演過過癮。但是創辦人蓋.拉裡貝特(Guy Lalibert)的夢想,卻是非要從家鄉魁北克歷練出一個馬戲團,讓街頭熱愛表演、身懷絕技的年輕人,能夠在一個真實、持久的馬戲大帳棚下面演出。
為打響知名度,創辦人之一的吉勒.聖卡(Gilles Ste-Choix)走出宣傳之旅,他踩起兩層樓高蹺,一步一步從自己的出生小鎮,走到魁北克省政府廳提案募款,全長五十六里路,吸引媒體爭相報導。
在藝術、生意間找生存空間,的確跟踩高蹺、吊鋼索一樣難得平衡。從街頭賣藝討賞的藝人,轉變成馬戲團經營者,創辦人拉裡貝特堅持,「我得找出生意與創意之間的平衡,唯有這個平衡才能讓創意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