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教養+三代和諧=完美家庭
隔代教養可以簡單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簡怡人說明,廣義的隔代教養是指(外)祖父母或親友長輩,在適當時機對孫輩提供教養和照顧;狹義的隔代教養則是指祖父母負擔多數時候的孫輩教養和照顧責任,孩子的爸媽僅在週末、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和孩子接觸一次。
至於隔代教養的型態,可依家庭的組成狀態與養育功能做區分。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表示:「就像有些父母長時間在台北工作,將孩子寄放在中南部的爺爺奶奶家,等孩子到了上幼兒園或入小學的年紀,才接孩子回來同住。」
基於經濟等種種因素考量,目前隔代教養最常見的型態是由祖父母擔任主要照顧者,替代父母提供孩子食物、生活起居照顧與關愛教育等責任。
隔代教養6成因
因為現代的工商經濟型態與社會變遷,隔代教養的比例確實有逐漸增高的趨勢。以下就歸納出數個隔代教養的常見成因,其實這些成因彼此密不可分也互為表裡:
1 社會變遷
隨著工商業社會的發展,以及兩性平權概念的提升,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觀念慢慢轉變,女性逐漸意識到自己需要事業帶來的挑戰與成就感,於是外出工作的意願提高,因而產生愈來愈多的雙薪家庭。
簡怡人心理師也提及,數10年前的農業社會裡,家庭結構往往是以「三代同堂」的形式存在,家庭經濟支柱則以青壯年男性為主。但時間推移至今,雖然已轉型成「核心家庭」為主軸,但經濟結構也多半屬於雙薪家庭,因此近幾年的確可以觀察到隔代教養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
楊淑芬老師解釋:「當寶寶出生後,由於爸媽要工作無法照顧孩子,使得委託保母或家中長輩幫忙照顧的情況變得普遍。」此外,現在許多工作型態屬於責任制,倘若父母無法準時下班到保母家或托嬰中心接回孩子,有些家長即會考慮把孩子送到祖父母家便於就近照顧。
2 家庭結構改變
再者,現今的離婚率或未婚懷孕的情況日益增加,單親家庭的父母勢必要將大多數時間投入工作,以維持家庭經濟來源,所以需要長輩或上一代協助照顧孩子的情況也更多。甚至少數人抱持著不婚主義卻希望擁有小孩,此類的家庭結構也形同單親,亦需要上一代的支援。
簡怡人心理師也表示:「現在的確可以觀察到,婚姻束縛力比以前薄弱許多,許多人甚至可能把離婚當成關係不合諧的一條退路。倘若父母離異,勢必會造成家庭結構改變,間接使隔代教養的比例增加」。
另外,台灣外籍通婚的新移民族群日漸增多,偶爾我們也會在新聞報導聽到新移民夫妻離異後,外籍的那一方旋即返回自己的國家,所以父或母必須獨撐家庭經濟,於是照顧孫兒的重擔又落到祖父母身上。
3 社會問題
現今失業率高、物價也不斷上漲,負擔家計的父母考量家中經濟條件後,為了避免支出多餘的費用,於是決定商請上一輩照顧孩子。
此外,保母照顧出現疏失的新聞層出不窮,或是幼兒園、托嬰中心因收托的幼兒人數太多,容易互相感染腸病毒、感冒等疾病,於是許多父母反而認為與其給保母或托嬰中心照顧,不如托付給自己的父母親來得更為心安。
但社會問題除了上述常見的經濟層面外,也有部分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因為教養功能不彰,或者未婚生子女的父母可能因為年輕而心性不定,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轉變,或對須成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有準備,他們也具有較低的親職效能感,所以選擇將孩子帶回原生家庭讓祖父母撫養。
4 心理層面
隔代教養家庭的組成,在心理層面是複雜且多元。舉例來說,華人社會認為讓上一輩享受含飴弄孫、承歡膝下的樂趣亦是盡孝道的一環;另外,父母擔心上一輩身心老化快速,於是讓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除此,也可能是上一輩退休後生活突然失去重心,為了減輕兒女的負擔所以主動要求照顧孫兒。
另外,亦有少數可能性是祖父母其中一方過世,為了提振另一方的精神狀態,以免他沉浸在悲傷的情緒裡,於是請祖父母陪伴孫子玩耍、給予照顧。藉著孩子的純真可愛撫慰祖父母的悲痛心情,同時補償父母因為忙碌而無法隨侍在旁盡孝的心意。
楊淑芬老師指出,若從積極面來看,也許父母在小時候很享受被自己爸媽照顧的愉悅和安全感,所以父母也十分認同祖父母的教育方式,所以當自己需要教養支援時,理所當然第一個想到自己的爸媽。
楊淑芬
學歷:中興大學社會系社工組
現任:友緣基金會臨床社工師
簡怡人
學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經歷:新北市淡水區國民中小學校園駐點心理師、新北市淡水區衛生所心理衛生中心駐點心理師、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八德士林北投區服務中心心理師
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