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近兩個月,無上限醫療險以及終身癌症險接連停賣,造成相關商品搶購熱潮,凸顯許多人購買保險時的迷思。
十月起,所有商品回歸保險本質,不論是對自己、對兩個人或是對一家人負責,不妨趁此機會,審慎思考,打造一張黃金保單。
有些事沒發生,就覺得很遙遠;一旦真的發生了,卻又無力解決。
沈書綿是家中老么,爸爸最疼愛的小女兒。半年前,得知父親罹患癌症經過,她最後還是忍不住泛起淚光。豆大的淚珠不聽使喚地滑落。
癌症治療過程中,最大的開銷費用,是病房費。雖然沈書綿的公司有團保福利,家屬因癌症住院一天可以補助三千元,但由於沈爸爸沒有其他保險,住院醫治兩個月下來,至少花費了四萬元以上。除此之外,沈書綿幫爸爸買了一台電解水機,希望他能有抵抗力,對付癌細胞。機器一台,要價四萬多元。她還買了氧氣機、輪椅,加起來也要萬把塊。半年下來,十幾萬元的花用總跑不掉…
兩年前,剛畢業的沈書綿進入南山人壽,一入行,第一份薪水,就先幫媽媽跟自己買了醫療險與癌症險。但爸爸,卻因為對保險存有根深柢固的排斥心態而沒有投保,總認為保險是騙人的老鼠會、金光黨,「恁爸最賭爛的,就是賣厝、賣保險的!(台語)」這是沈爸爸當年對沈書綿的回答。
事實:罹癌率節節升高 四成國人忽略 保障出現缺口
「保險業是金光黨!」這直接沉重的批判其來有自。南山人壽全方位理財顧問張雲翔就直言:「過去業務員在推銷時,常常因為壽險、儲蓄險等產品相對單純、險種較容易理解說明的關係,所以將其當成主力推薦商品。」結果是,很多四、五年級生手上的壽險、儲蓄險保單一堆,但發生意外或有重大疾病時,卻可能一張都賠不到。所以像沈爸爸一樣,打從心底排斥保險的人,為數眾多。
由此說法來看,四、五年級生即使沒有「痛恨保險」,即使當年仍有參與保險,但保障範圍極可能存在隱形的缺口。
偏偏從趨勢觀察,這個缺口有擴大的跡象。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報告,國人三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的青壯年族群,近八年罹患癌症比例成長超過一.七倍;統計顯示,每八分十五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十四分○七秒就有一人因癌致死。癌症已連續二十四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對國人的生命威脅,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要命的是,面對節節升高的癌症風險,國人卻普遍不知自己的保險存在漏洞。據《今周刊》委託Yahoo!奇摩民調中心調查的結果發現,有四一.四%的民眾,沒有、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投保癌症險,明顯忽略罹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不少國人甚至抱持著「不會那麼衰」的心態,或是心想,即使得到癌症,靠健保給付也應足夠,沒有必要再投保…
不僅如此,還有六三.五%的民眾,不會視情況調整保單內容。換句話說,不論結婚、生子或購屋,隨著三明治族群對家庭責任的不同,保單幾乎是「一路保到底」。面對這種情況,家庭經濟支柱很可能保險不足,等於陷入「迫切的危機」當中,而不自知。
迷思一:終身醫療險補破網? 單位數要夠 配合實支實付更完整
中年族群早年可能以壽險、儲蓄險等商品為投保主軸,相對忽略醫療險的部分。另外,並非任何醫療險都能補足保單漏洞。和泰保險經紀人公司理財顧問薛梅君指出,一般市面上主推的帳戶型終身醫療險,好處是未使用完的醫療額度會成為身故保險金,具有壽險功能。但缺點是,相較日額型定期醫療險,在同一住院日額下,帳戶型保費負擔大,一旦發生重大疾病,醫療花費龐大時,保額不高,也無法應付當下醫療雜費開銷…
迷思二:停賣的都是好東西? 搶購前 先衡量現有保障夠不夠
ING安泰人壽區經理曾如鈴發現,當保險公司決定停售某個商品時,該商品就會成為當下搶手貨。一般人不問自身需要,一味追逐,以為停賣的都是好東西。 另外,很多人誤會,認為幫家人買保險,是為了家人好。其實,「三明治族」幫自己做好保險規畫,才是真正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薛梅君舉例,不少家庭中,小孩保費負擔大,但父母保額卻普遍不足…
很多人會問,有沒有一種保單,可以保永遠。如果人生歷程能永恆靜止在某個階段,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但這種科幻情節與事實不符,更何況保險是家庭理財的基石,內容雖繁瑣,卻必須與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同步前進。
迷思三:好保單永遠萬能? 應該隨生涯階段、經濟狀況而調整
薛梅君說,當家中房貸、或經營事業債務增加;小孩出生、家庭支出擴大;或資產暴增,醫療費用提高;以及病房費漲價時,都是檢視、調整保單的時機。換句話說,只要家庭、個人在經濟狀況上有重大變化,第一個該想到的就是,重新檢視保單。
向萬年保單說再見! 三大步驟 為家庭保障「抓漏」
一旦年齡、經濟狀況及家庭責任改變,保險內容就要跟著調整。但前提是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再檢視現有保單,有無不足的地方。曾如鈴說,只要確認保額是否大於負債,再思考自己能接受的醫療品質如何,保險大致就能安排妥當。
薛梅君指出,簡單的保單缺口校正,主要有三步驟:第一、算出個人、或家庭經濟需求;第二、核對已購買額度,並找出缺口;第三、找業務員、或信任的理財顧問,彌補保單的不足…最重要的是,定期險、意外險及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絕不可少。再加上平時現金存款,如此應可將人生風險降至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