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高空攝影機,看見台灣可不可以有不一樣的方式?去年5月,Google在舊金山就提出了解答。
這場被喻為史上最酷的產品展示秀,Google請來了跳傘專家首度戴上Google眼鏡,從飛船上一躍而下,將他眼前鳥瞰的舊金山美景,無縫傳送到Google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眼前。透過大螢幕,布林將此景像和Google I/O大會上6千位開發者分享,也帶領大家開啟了穿戴科技的視野。
在Google勾勒的願景下,智慧眼鏡就像是人類更貼身即時的秘書,去大賣場購物時,可以直接在眼鏡上叫出事先列好的採買清單,不需手忙腳亂地邊推著推車、邊抱著小孩,還要拿出智慧手機或筆記本查看購物清單。穿戴裝置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放我們的雙手,丟開「低頭族」封號,讓人類再度抬起頭來,使數位資訊和真實世界產生更多連結。
Google丟出令人驚豔的眼鏡產品之後,穿戴裝置瞬間成為繼平板電腦之後的下一波硬體主流。索尼、三星都紛紛加緊推出智慧手錶,生怕在此趨勢下落後了。但也因搶快,少了創新殺手級應用,在市場上獲得的迴響反倒不如預期,三星的Galaxy Gear全球只賣出5萬支。
相較之下,蘋果選擇沉住氣,雖然丟出了「iWatch」的想像空間,但實際功能和推出時間則保密到家,並不急於在2013年丟出成果,如其過去一貫的姿態:要做,就要能震撼市場。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並未針對iWatch多做說明,僅強調穿戴科技不容忽視,但他認為Google眼鏡發展有限,顯然想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穿戴裝置已是重大科技趨勢,就像80年代的個人電腦一樣,」這是「網路女王」米克(Mary Meeker)所下的註解。她在2013年網路趨勢報告中指出,儘管科技通常以十年為一周期,但是穿戴技術正以更強、更快的方式發展。目前一般用戶每天和手機互動的次數約為150次,包括傳訊息、打電話、確認時間,而穿戴裝置則可以幫助人們空出雙手。
米克認為,現在有些人不看好Google眼鏡這類穿戴技術,但回頭看,當年也不少人嘲笑電腦及網路,1997年《巴倫周刊》不看好亞馬遜時,還曾以「亞馬遜炸彈」(Amazon.Bomb)來形容。
賦予更多想像力
電影《魔戒》中,那個戴上就能擁有強大力量的戒指,引起眾人相互爭奪。「因為魔戒能讓人類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穿戴裝置發展到最後,就是要具備這樣的吸引力,」仁寶電腦設計本部副總經理陳禧冠說,所有知名好萊塢科幻電影,其實都展現了人類的慾望所在。
例如賣座大片《鋼鐵人》,主角東尼史塔克的頭盔,正是全像投影的顯示器,可以標定戰鬥周圍的環境狀況。植入晶片可召喚裝甲的手環,也是穿戴裝置的極致表現。這顯示出人類一直在追求的三件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穿戴科技正是有機會讓此三大慾望成為現實。過去,人類和機器的關係是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以主觀意識控制機器。「在未來,就像電影《駭客任務》一樣,資訊母體會主宰社會,人類將透過潛意識(或慾望)互動,控制機器於無形,」陳禧冠說。
陳禧冠所謂的「資訊母體」就是穿戴裝置結合大資料、物聯網的概念,使用者所有的喜好習慣,都透過社群媒體等管道,在無形中被蒐集、分析,到最後,資訊母體會比你想像中更懂你。或許在氣溫下探12度時,穿戴裝置會自動問:要不要幫你訂最喜歡的麻辣鍋店?順便邀請某些朋友?使用者可能還會嚇一跳:「它怎麼知道我想吃麻辣鍋了?」事實上,這些資訊都是從使用者過去的網路行為中蒐集分析而來,將資訊轉為智能,才能進一步延伸為商業模式。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不需要主動意識,就能下指令的閘道。就像《魔戒》一樣,在不同的情境,賦予人類不同的能力。現在市面上的穿戴產品都還只是雛形中的雛形,科技產業還需要更多想像力,才能讓人不需要再操控科技,而成為科技的主人。
「最終,這些眾多裝置和物聯網應用,會整合虛擬和實體世界,帶給使用者更多好處,」英特爾新裝置事業群策略與商業發展部副總裁艾丹尼思(Aysegul Ildeniz)說,穿戴裝置就是電腦運算的延伸,之於物聯網更是重要一環,重點在於究竟分析了哪些資料?「雖然現在娛樂和運動產業已有了一些產品,但我們相信這都只是剛起步,還需要更多創新引領,」他說。英特爾非常看好此領域,2014年就會出貨全新Quark處理器,尺寸只有小筆電處理器Atom的五分之一,功耗則只有十分之一,鎖定的商機正是娛樂、醫療、運動等領域穿戴裝置。
想像空間無窮、應用範圍多樣,自然吸引眾多廠商的關注。知名外資券商瑞信證券(Credit Suisse)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可穿戴式裝置市場規模就已達到30億~50億美元,預估三~五年內將可進一步暴增至300億~500億美元。瑞信研究團隊預期智慧型手機用戶當中,將有15%會購買穿戴式裝置,這塊市場將有機會拿下6%的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占有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