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灣很特別,就如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
在總體經濟長期低迷的氣氛下,又剛好遇到全球性通貨膨脹,不僅全民感歎「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許多台灣的重大工程,也因為原物料成本過高而延宕了進度。
但是,中央政黨輪替,馬蕭團隊連續釋放包機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兌換人民幣、台商赴大陸投資鬆綁等兩岸政策大利多,也使得台灣經濟進入一個全新的轉捩點。
全球經濟早已進入「區塊競爭」的年代,在多空交錯下,各縣市應該如何相互合作,急起直追,就是《遠見》每年進行縣市競爭力大調查的用意。
因應今年特別的時局,《遠見》縣市競爭力專題也擴大舉辦,包括四份重量級關鍵性調查、走透25位縣市逐一專訪縣市長、產業聚落競爭力全分析,試圖從中央政府規劃、縣市長施政理念、縣市長施政滿意度、民眾感受、產業願景等多個面向,對地方發展進行多層次的俯瞰,發現台灣新藍海。
訪遍全台!4份重量級調查
《遠見》提出的四份重量級關鍵調查,包括「25縣市長施政理念大調查」「25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大調查」「25縣市民意大調查」「23縣市競爭力評比」(按:金門、馬祖因為部分官方統計不全,因此未納入此項評比)。
「縣市長施政理念大調查」是針對25位縣市長髮放問卷,由縣市長親自點出該縣市定位、最具商機產業、以及最滿意的施政面向等。
這項調查顯示,與4年前、12年前相較,台灣的25個縣市長明顯更具國際大戰略的宏觀格局,競爭的對象紛紛放眼海外,縣市之間也從零和競爭轉為角色分工,北、中、南、東各區域已成立縣市長聯合會議常態機制,企圖共創合作多贏。
這從縣市長心目中的「國際競爭都市地區」與「國際典範都市地區」調查項目中特別能看出。
相較四年前,今年上海從國際競爭都市跌出榜外,大陸海南則因為農業與觀光發展迅速,成為台灣農業縣市緊密觀察的對象。
國際典範城市與地區部分,雖然新加坡仍蟬聯第一名,但今年各縣市長心目中的學習目標顯得分散,不再只局限在幾個知名國際大城,自我定位與價值也更為多元。(見頁273表2、表3)
「25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大調查」,由新竹市長林政則、台中市長胡志強、桃園縣長朱立倫得到「五星級」最高評價;另外,不分藍綠縣市,民眾對未來行政院支援地方發展的期待也普遍提高。
在「23縣市競爭力評比」中,《遠見》發現,受到產業聚落自發性力量影響,區域發展已經由政治力主導的「縮小南北差距」,轉變為產業自然發展的「多軸心轉移」格局。
跑遍全台!25位縣市長全都問
今年《遠見》另一項創舉則是專訪到25位縣市長,從基層看兩岸未來格局與各自定位。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站在民意第一線的百里侯們不管是城市行銷、土地開發、還是招商規劃,身段都愈來愈靈活,「昨天才和某某企業老闆通過電話,」是這次採訪中每位縣市長最常說的一句話。
傲視全球!竄起的聚落競爭力
除了請縣市長推薦他們心目中最有潛力的產業聚落,本次專題也走遍北中南重要聚落。
《遠見》發現,除了中台區塊的精密機械聚落正如火如荼成長外,全台各地產業聚落愈來愈多,綠能與觀光更是最新的發展趨勢。
宜蘭縣、嘉義縣等都已積極規劃綠能園區,苗栗縣甚至由縣政府主導成立綠能公司,決定自己當老闆。
另外,在陸客來台">陸客來台利多因素下,觀光業與博弈特區更是縣市長心目中的「熱門選項」,不只進行各自博弈特區的民意調查,更積極尋求國外大型遊樂園進駐投資。
去年,《遠見》為讀者呈現高鐵、北宜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設,為台灣縣市所帶來的「第三象限」空間結構大挪移;今年,《遠見》更跨到「時間」這個第四象限,讓讀者搶先一窺兩岸新局會對縣市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只要有「遠見」,最壞的時代也一定是最好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