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道,有兩種職業最怕遇到天津人,一是演員,二是廚師。廚師怕天津人,因為天津人能吃、愛吃,見的世面又廣。如果用料不夠實在、手法不夠精道,菜一端出在天津人面前,簡直無所遁形。
攝影/盧大中CTPphoto
而演員,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相聲演員。「衛嘴子」不是叫假的,天津人「說」的功力,只怕打遍全國無敵手。幾位相聲界公認的大師當中,馬三立長駐天津、侯寶林更是在天津走紅之後,才紮下在北京的根底。連上世紀梨園行裡,都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北京學成,天津走紅」--想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一個「咖」?有個簡單的測試方法:來天津演出幾場,台下座兒若捧場,就算過關了。
天津觀眾難侍候,馬連良都栽跟斗
天津觀眾難侍候是出了名的。作家林希就曾在著作中提過一件發生在京劇大師馬連良的往事,天津觀眾的脾氣,可見一斑。傳說那日馬連良正演唱經典劇目《王佐斷臂》,可當唱到一半,原本已經「斷」了的手臂,不小心抖了一下,自然入了前幾排眼尖觀眾的法眼。
如果事情發生在北京,可能就過去了。這人嘛,又不是機器,哪能每個動作精準到分毫不差?咱們雖然只是老百姓,可久居皇城,見識廣、氣量大,江海自然能納百川,馬老闆嗓音、台步均獨霸當代,偶有閃失,也在情理之中。
可當天馬大師運氣不佳,這偏偏是天津場。天津小市民文化興盛,誰也不比誰高到哪去,又與北京同為曲藝之鄉,天津人愛聽戲,也懂戲,台下上百雙火眼金睛,你抖了明明已經斷了的手臂,還想蒙混過關?當下噓聲四起,連茶壺都扔上台去了。而馬連良這邊也相當有風骨,不牽拖、不分辯,當即認錯,退票謝罪。直到好些年之後重回天津做了完美演出,才再度得到嚴苛天津觀眾的認可。
看來,天津觀眾不只是「恨鐵不成鋼」,就算是團棉花,只要上了台,也非把你揉成布料。於是,天津成了演員們的「試金石」,一位演員,不論講相聲、唱京劇、說書評,北京學成之後,還得到外頭歷練一番,否則再厚實的底,沒有足夠演出經驗,也只是隻圈養在宮廷裡的金絲雀,曬不得陽光、承受不了風吹雨打。而放眼全中國,哪兒的座兒最嚴最刁?自數天津觀眾。因此一演員只要在天津唱紅,行遍天下也無所畏懼了。
藏在骨子裡的「相聲魂」
這個城市裡,相聲無所不在。
攝影/盧大中CTPphoto
到老城區轉一圈,便會發現,天津人的「相聲魂」,實在已經深到藏進骨子裡。計程車上,10 位司機有9 位把相聲當背景音樂;正午時分,哈爾濱道兩旁飯館熱鬧滾滾,一小伙子飯嗑到一半抬起頭來,咦,居然巧遇正在附近工作的鄰居,兩人扯皮拉筋說個沒完,同桌不知情的外地人聽了,還以為這是哪位相聲演員跑到飯館裡頭live 演出;再說到那些因為相聲而登上「春晚」的演員,郭德綱、馮,哪兒人?天津的嘛。
而天津的相聲茶館密度之高、草根味之濃,也是全國少見。票價實惠、演出地道,雖然未必全國知名,但紮根基層,遊人到此,多有別開生面之感。令人相當感動的是,在大眾媒體興盛年代裡,天津人依舊愛窩傳統茶館裡聽相聲,而且「老少咸宜」──人家潮男潮女約會,是手拉手捧爆米花進電影院,你要跟了個天津小伙子曖昧,說不定他先送上兩張週末下午場相聲券,地點還是選在古色古香的古文化街、鼓樓,或是估衣街,正所謂──天津味兒。
相聲大師侯寶林的高足黃鐵良如今已過古稀之年,依舊活躍於相聲界。從小,他就愛聽戲、聽相聲,藉由曲藝豐富知識,了解人生的道理。「好的相聲演員,要求太多了。身法、語氣、火候、節奏、包袱,得不斷學習,因為每一次演出,都要為觀眾負責,」這位老天津人如此詮釋自己的相聲路:「很多事情,許你不演,不許你不會!」
那麼,今天,在天津,你準備好走進茶館聽相聲了嗎?
|